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chǎn)名茶“黃山毛峰”,品質優(yōu)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云霧,最后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后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并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xiàn)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后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后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实蹅髁钸M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xiàn),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jù)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实哿⒓磦髁钚荛_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后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后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xiàn)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您獻茶有功,升您為江南巡撫,三日后就上任去吧?!毙苤h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于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云、修竹夾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黃山毛尖 【產(chǎn)地】
黃山毛尖茶產(chǎn)于安徽省黃山區(qū)新明鄉(xiāng),該鄉(xiāng)地處舉世聞名的黃山北麓山脈,境內高山聳立,群峰環(huán)抱,溪流縱橫,土地肥沃濕潤,翠竹、花木香氣飄逸,日照短,日夜溫差大,漫射光豐富,空氣新鮮無污染,平均海拔500―800米,種茶歷史悠久,現(xiàn)有茶園
【歷史】
黃山毛尖茶開發(fā)研制于一九九八年,是高山、無污染、純天然品質的花香型名優(yōu)綠茶,屬尖茶類。產(chǎn)品集傳統(tǒng)工藝和高科技含量于一體,從鮮葉采摘、攤涼、殺青、理條、烘干、貯藏等環(huán)節(jié)均得到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制茶系教授的具體指導,使成品茶不僅保持了原有的天然營養(yǎng)成份,并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名優(yōu)茶的色、香、味、形地方特色。并相繼榮獲99年第三屆“中茶杯”全國名優(yōu)茶評比一等獎,2000年中國國際博覽交易會國際名茶金獎。
【形態(tài)】
黃山毛尖外形緊結挺直,色澤油潤,湯色嫩綠明亮,清香濃郁,滋味醇爽,葉底嫩綠,茶葉完整,經(jīng)檢測,12項“農(nóng)殘”均為零。該茶一經(jīng)問世即被國際著名茶學專家、中國茶業(yè)界泰斗陳櫞先生稱為茶中極品,并欣然題詞:“黃山毛尖,名山名茶”,表達了他對該茶的高度評價。
黃山毛尖采摘及時,加工精細。采摘期在清明”至谷雨”之間,特級茶采摘初展的一芽一葉;一級茶采摘初展一芽一葉和一穿二葉;二級茶采摘開展的一芽二葉和初展的一芽三葉;三級條采摘開展的一穿二葉和一穿三葉。采摘回的鮮茶,制作前要嚴格揀剔,剔去老葉、莖之后,攤晾,爾后進行加工。加工采取烘青綠茶的制法,要求嚴格,經(jīng)過殺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制成。每道工序都有嚴格規(guī)定,殺青要求鮮葉下鍋,撒得開,翻得快,手勢輕,使茶色均勻、殺青透徹。揉捻采取邊炒邊揉的方法,加以整條,不能把芽葉揉碎,白毫不能受損,條索卷曲緊實烤主要是控制火候,要求溫度適當,勤炒勤翻,以免烘焦而破壞香味。外形略大于雀舌,有馬蹄,象牙色,有銀毫;清香,湯色杏黃,味醇和;葉底肥嫩明亮。屬禮品茶之一。
這種毛尖出自黃山所以叫黃山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