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代茶具器皿
從《茶經(jīng)》里我們可以得知,唐朝人喝的是主要是茶粉,不是我們今天的這種茶葉。唐代人也有類似明代人泡散茶(即茶葉)的喝法,但不是主流,茶葉本身質(zhì)地比較粗劣的時候,才會這么喝,唐人稱之為“痷茶”。
在唐代文獻中,“煮茶”常常也被稱為“煎茶”。其實,這兩者的操作方式很相似,只不過煎煮時用的茶器不同——煮茶用的容器叫“茶鍑”或“茶釜”,煎茶用的容器叫“茶鐺”。茶鍑沒有嘴,煮好茶之后,需要使用茶勺把茶舀出來,而茶鐺本身有一流嘴,煮好茶之后,可以直接經(jīng)由流嘴把茶倒出來。
無論煮茶還是煎茶,用的都是制好的餅茶。這種餅茶在飲用之前,要先用火炙烤,晾涼以后,把茶餅研磨成茶末。講究的話,還要經(jīng)由茶羅把茶末再細細羅一遍,變成茶粉,再投入煮茶器中煮飲。唐代的餅茶有圓形,也有長方形。而茶碾的碾輪為圓形,碾槽為長方形。
2. 唐代茶具器皿圖片
如果說唐代茶具的特點以古樸為主。那么,宋代茶具的特點則以綺麗為時尚,有時還會被當(dāng)做收藏品。
宋代的茶具較之唐代,變化的主要方面是煎水用具改為茶瓶,茶盞尚黑。這一切,都是與宋代風(fēng)行的斗茶時尚相適應(yīng)的。
另外,宋代飲茶多用茶盞,也是一種敞口小底厚壁的小碗。不同的是,宋代以通體施黑釉的建盞為上
3. 唐代茶具有哪些種類
我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yōu)美,既有實用價值,又富藝術(shù)之美。所以,馳名中外,為歷代飲茶愛好者所青睞。在中國飲茶的發(fā)展史上,無論是飲茶習(xí)俗,還是茶類加工,都經(jīng)歷了許多變化。作為飲茶用的專用工具,必然也有一個發(fā)展和變化的過程。主要的茶具種類如下:
一、陶土茶具
首推宜興紫砂茶具,紫砂壺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當(dāng)?shù)氐淖夏唷⒓t泥、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由于成陶火溫高,燒結(jié)密致,胎質(zhì)細膩,既不滲漏,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經(jīng)久使用,還能汲附茶汁,蘊蓄茶味;且傳熱不快,不致燙手;若熱天盛茶,不易酸餿;即使冷熱劇變,也不會破裂;如有必要,甚至還可直接放在爐灶上煨燉。紫砂茶具還具有造型簡練大方,色調(diào)淳樸古雅的特點,外形有似竹結(jié)、蓮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銅器形狀的。
二、瓷器茶具
1)白瓷茶具
白瓷以景德鎮(zhèn)的瓷器最為著名,其他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門的茶具也各具特色。元代,景德鎮(zhèn)的青花瓷聞名于世,并遠銷國外。
2)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晉代開始發(fā)展,宋朝時五大名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達到了鼎盛時期,生產(chǎn)各類青瓷器,包括茶壺、茶碗、茶盞、茶杯、茶盤等。
3)黑瓷茶具
宋代福建斗茶之風(fēng)盛行,斗茶者根據(jù)經(jīng)驗認為建安所產(chǎn)的黑瓷茶盞用來斗茶最為適宜,因而馳名。宋蔡襄《茶錄》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
三、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產(chǎn)于福建福州一帶。福州生產(chǎn)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寶砂閃光"、"金絲瑪瑙"、"釉變金絲"、"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銀"等品種,特別是創(chuàng)造了紅如寶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藝以后,更加鮮麗奪目,逗人喜愛。
四、玻璃茶具
在現(xiàn)代,玻璃器皿有較大的發(fā)展。玻璃質(zhì)地透明,光澤奪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態(tài)各異,用途廣泛。玻璃杯泡茶,茶湯的鮮艷色澤,茶葉的細嫩柔軟,茶葉在整個沖泡過程中的上下穿動,葉片的逐漸舒展等,可以一覽無余,可說是一種動態(tài)的藝術(shù)欣賞。特別是沖泡各類名茶,茶具晶瑩剔透,杯中輕霧縹緲,澄清碧綠,芽葉朵朵,亭亭玉立,觀之賞心悅目,別有風(fēng)趣。玻璃器具的缺點是容易破碎,比陶瓷燙手。
五、金屬茶具
用金、銀、銅、錫等金屬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錫作為貯茶器具材料有較大的優(yōu)越性。錫罐多制成小口長頸,蓋為筒狀,比較密封,因此對防潮、防氧化、防光、防異味都有較好的效果。唐代時皇宮飲用顧渚茶,金沙泉,便以銀瓶盛水,直送長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單造價較昂貴,一般老百姓無法使用。
六、竹木茶具
在歷史上,廣大農(nóng)村,包括產(chǎn)茶區(qū),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價廉物美,經(jīng)濟實惠,但現(xiàn)代已很少采用。至于用木罐、竹罐裝茶,則仍然隨處可見,特別是作為藝術(shù)品的黃陽木罐和二簧竹片茶罐,既是一種饋贈親友的珍品,也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4. 唐代茶具圖片大全
1、唐獸首瑪瑙杯
唐獸首瑪瑙杯是唐代的一件玉雕,而且至今為止保存的出自唐代的唯一一件、中國十大古文物之一,也是雕刻最精細的一件俏色玉雕,每一個細節(jié)都近乎完美,所以是國家禁止處境展覽的。
2、唐赤金走龍
唐赤金走龍是在陜西西安被發(fā)掘出的一套唐代金雕文物,一共12個,每個都形狀各異,而且與人們想想中的龍的形象不同,他們并不是非常雄偉高大的,而是小巧玲瓏精雕細琢。
3、除罪金簡
金簡在古代一直是帝王所用,被認為是可以去災(zāi)禍的圣物,除罪金簡是現(xiàn)存唯一一件古代金簡,它是武則天皇帝命人投置在嵩山的一件寫著自己罪事的金簡。
4、唐景云鐘
唐景云鐘被稱為“天下第一名鐘”,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由皇帝親自監(jiān)工制造,并且親手題寫銘文的一口青銅鐘,雕鑄工藝和整體造型都是絕無僅有的。
5、唐八重寶函
唐八重寶函是唐懿宗時期用來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一套盒函,共有八層,所以稱為八重寶函,這件唐朝古物不僅雕刻十分細致精美,更體現(xiàn)了那時宗教精神文化。
6、唐五代秘色瓷
唐五代秘色瓷被發(fā)現(xiàn)于法門寺塔唐代地宮中,是越州窯燒制的青瓷中最珍貴的一種,盡管從那時起到后來都有很多人模仿它來燒制,但是其實唐五代秘色瓷才是真正的宮廷御用寶物。
7、唐代論語玉燭龜形酒籌筒
唐代論語玉燭龜形酒籌筒是一間銀器,整體的造型是一只神龜四腳著地昂著首,背上頂著一只燭臺,這兩部分都是精雕細琢,并且體現(xiàn)出唐代的思想文化。
8、唐三彩駱駝載樂俑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是現(xiàn)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僅有的兩件駱駝載樂俑中的一個,非常珍貴罕見,再加上它的制作非常復(fù)雜謹慎,色彩也十分顯眼,很有觀賞和研究價值。
9、唐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唐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是一件金銀器文物,在唐代歷史中是首次被發(fā)現(xiàn)類似器具,整個造型呈現(xiàn)游牧民族裝水的皮囊袋子形狀,最驚奇的還是袋中有一凸起的舞蹈的馬。
10、唐鎏金蓮瓣銀茶托
唐鎏金蓮瓣銀茶托是唐朝擁有飲茶的茶具,與之同時出土共有七件,每一件造型都異曲同工,為淺口平沿且杯口花邊狀,而且內(nèi)部還刻有字,可見當(dāng)時鎏金工藝高超。
5. 唐代茶具器皿有哪些
1、唐獸首瑪瑙杯
唐獸首瑪瑙杯是唐代的一件玉雕,而且至今為止保存的出自唐代的唯一一件、中國十大古文物之一,也是雕刻最精細的一件俏色玉雕,每一個細節(jié)都近乎完美,所以是國家禁止處境展覽的。
2、唐赤金走龍
唐赤金走龍是在陜西西安被發(fā)掘出的一套唐代金雕文物,一共12個,每個都形狀各異,而且與人們想想中的龍的形象不同,他們并不是非常雄偉高大的,而是小巧玲瓏精雕細琢。
3、除罪金簡
金簡在古代一直是帝王所用,被認為是可以去災(zāi)禍的圣物,除罪金簡是現(xiàn)存唯一一件古代金簡,它是武則天皇帝命人投置在嵩山的一件寫著自己罪事的金簡。
4、唐景云鐘
唐景云鐘被稱為“天下第一名鐘”,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由皇帝親自監(jiān)工制造,并且親手題寫銘文的一口青銅鐘,雕鑄工藝和整體造型都是絕無僅有的。
5、唐八重寶函
唐八重寶函是唐懿宗時期用來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一套盒函,共有八層,所以稱為八重寶函,這件唐朝古物不僅雕刻十分細致精美,更體現(xiàn)了那時宗教精神文化。
6、唐五代秘色瓷
唐五代秘色瓷被發(fā)現(xiàn)于法門寺塔唐代地宮中,是越州窯燒制的青瓷中最珍貴的一種,盡管從那時起到后來都有很多人模仿它來燒制,但是其實唐五代秘色瓷才是真正的宮廷御用寶物。
7、唐代論語玉燭龜形酒籌筒
唐代論語玉燭龜形酒籌筒是一間銀器,整體的造型是一只神龜四腳著地昂著首,背上頂著一只燭臺,這兩部分都是精雕細琢,并且體現(xiàn)出唐代的思想文化。
8、唐三彩駱駝載樂俑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是現(xiàn)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僅有的兩件駱駝載樂俑中的一個,非常珍貴罕見,再加上它的制作非常復(fù)雜謹慎,色彩也十分顯眼,很有觀賞和研究價值。
9、唐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唐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是一件金銀器文物,在唐代歷史中是首次被發(fā)現(xiàn)類似器具,整個造型呈現(xiàn)游牧民族裝水的皮囊袋子形狀,最驚奇的還是袋中有一凸起的舞蹈的馬。
10、唐鎏金蓮瓣銀茶托
唐鎏金蓮瓣銀茶托是唐朝擁有飲茶的茶具,與之同時出土共有七件,每一件造型都異曲同工,為淺口平沿且杯口花邊狀,而且內(nèi)部還刻有字,可見當(dāng)時鎏金工藝高超。
6. 唐代茶具設(shè)計特色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為普及,瓷器燒造迅速發(fā)展。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壺、罐等各種器皿,幾乎無所不備。瓷器的器類品種與造型新穎多樣,制作精細,遠遠超越了前代。
唐代瓷器的發(fā)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刑窯為代表的白瓷兩大瓷窯系統(tǒng),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稱之。
唐代瓷器底足的特點
瓷器做為日常生活器皿與時代和社會的風(fēng)尚密切相關(guān)。唐代如飲茶之風(fēng)盛行,促進了茶具的發(fā)展。因為制瓷工藝的改進,瓷制器皿品質(zhì)的提高,瓷制的實用器皿就大大的發(fā)展起來并部分代替了金、銀用具。唐代的陸上和海上的對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也促使了瓷器的發(fā)展,當(dāng)時出口商品中除著名的絲綢外,瓷器也隨之銷往國外。
唐代瓷器底足的特點
為適應(yīng)外銷的需要,以及西亞文化的影響,瓷器的造型、文飾也吸取了一些外來的因素。唐代后葬之風(fēng)很盛,主要做為隨葬用的三彩器,也隨之迅速發(fā)展。上述種種因素,形成了唐代陶瓷器的特有的風(fēng)貌。
唐代瓷器底足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流行的雞首壺,在唐代已不在出現(xiàn),常見的是一種多棱形式圓柱形短流的執(zhí)壺。壺柄也由以前的龍柄變?yōu)榍?在流與柄之間的立系耳的形式也少見。盤口壺壺口也有盤口變?yōu)槔瓤?壺腹一般作橢圓形,有的呈瓜形,唐代文獻上,稱為“注子”,顧名思義應(yīng)當(dāng)是當(dāng)時一種酒具或茶具,在南北各窯中均大量生產(chǎn),形制也大體相同。
唐代瓷器底足的特點
和注子一同使用的是酒杯,從唐人的“舉杯邀明月”、“會須一飲三百杯”和“銜杯樂圣稱避賢”等詩句中,可以知道當(dāng)時飲酒是用杯。唐代的酒杯有高足杯、圈足直筒杯、帶柄小杯、曲腹圈足小杯等,還有一些直接仿制金銀器燒制的。
隋代最流行的四系罐,唐初還保留了它的基本形制,中、晚唐以后就不再出現(xiàn)。一種廣口外卷、無頸、豐肩、無系耳、平底的罐卻大量興起,這種罐一般腹部豐滿、有蓋,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南北各地的瓷窯都進行生產(chǎn),尤其在北方廣為流行,在三彩陶器中也常常可以見到。
隋代的高足盤,唐初的北方瓷窯中,尤其是三彩陶器中仍然燒制,但形制有改變。隋代的喇叭狀高圈足已改為矮圈足或三足所代替,其制作也較隋代精致。
碗是生產(chǎn)量最大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器,南北各地瓷窯都普遍燒制,形制也大體相同。唐初的碗深腹、直口、平底,較多保留隋碗的造型。另一種碗近似缽形,但體積小,器壁一般較厚重。唐代中期,開始出現(xiàn)一種身淺、敞口外撇、玉壁形底足的碗。
晚唐以后這種碗式大量出現(xiàn),碗的胎壁從厚重逐漸轉(zhuǎn)趨輕薄,從玉壁形底向?qū)捜ψ惴较虬l(fā)展。這種碗式的流行,與唐代飲茶之風(fēng)盛行有直接關(guān)系,唐代稱這種碗作“茶甌”。陸羽《茶經(jīng)》曾對當(dāng)時各地瓷窯所產(chǎn)茶碗,作了細致的比較和評論。
孟郊、盧仝、皮日休、鄭谷、徐夤、陸龜蒙、韓偓等詩人,也都有贊美茶甌的詩句,給瓷制茶具增添了聲價,促進了茶具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工藝的改進。與茶碗相配套使用的式碗托,亦稱“茶托”與“茶船”。
越窯茶托的托口一般較矮,浙江寧波市出土的一批唐代越窯青瓷茶碗中,還有碗托連燒的。有的茶托口沿卷曲作荷葉狀,茶碗則作花瓣形,非常和諧,再加上越窯翠青的釉色而更顯雅致,所以唐末詩人徐 將茶和盛茶的茶具比為“嫩花涵露”,是絕妙的描述。刑窯白瓷壺與玉壁形底的碗、盞托等與越窯所生產(chǎn)大體相同,都具有共同的時代特征。
瓷枕再隋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唐代有較大的發(fā)展。唐代瓷枕一般為長方形的小枕,以三彩陶枕為多,常出土于北方唐墓中,南方則較少見。
瓷硯多為圓形,魏晉時期多具三、四、五、六不等的蹄足。隋代除蹄足外還有珠足和滴足。唐代瓷硯則向多足、鏤孔圈足發(fā)展。硯面較前代更向上凸起。唐代南北各窯均產(chǎn)硯,有大、有小,小者數(shù)厘米,大者近尺,這與唐代書法藝術(shù)普及有關(guān)。
唐代陶瓷器也受到了西亞波斯文化的影響。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龍柄鳳頭壺,造型巧妙,器身堆貼瑰麗文飾,壺蓋塑成一個高冠、大眼、尖嘴的鳳頭,與壺口相合,由口沿平底部連以形狀生動活潑的蟠龍柄,這是唐以前所未見的新樣式。
雙龍耳瓶的器形也同樣可以看出式吸取了外來胡瓶的特點,壺身與隋代李靜訓(xùn)墓出土的雞頭壺大體相同,無頭,而用一對龍形耳作為裝飾,這種雙龍耳瓶與鳳頭壺均盛行于初唐,唐高祖兒子李鳳墓中出土的白瓷雙龍耳瓶,就是此種造型。
7. 唐代飲茶茶具
唐代,來中國的日本僧人數(shù)量大增,他們在回國時,不僅帶回了中國的茶葉、具和飲茶方式,還將茶籽帶回國,發(fā)展了日本的茶業(yè)。
隨著茶在日本不斷普及,日本茶道也應(yīng)運而生。日本茶道是在我國宋朝寺院茶道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抹茶道的沏茶方法采用的是我國宋代的點茶法。
在日本,茶道被看作十分獨特的品茶藝術(shù)和飲茶方式,是日本人修身養(yǎng)性,提高文化素養(yǎng)和進行社交的手段。
8. 唐朝茶器具
古代飲酒器具的種類主要有觚、觶、尊、角、爵、碗、杯、舟等,總體看最為常用的是杯和碗。但部分朝代,常用飲酒器具又略有不同。
在遠古時期,常用飲酒器具即以碗、杯為主。遠古時期的酒,是未經(jīng)過濾的酒醪,呈糊狀和半流質(zhì),對于這種酒,就不適于飲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應(yīng)是一般的食具,如碗,缽等大口器皿,酒器制作材料主要是陶器、角器、竹木制品等。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尤以龍山文化時期為代表,酒器的類型分化出罐、甕、盂、碗、杯等,其以罐、甕、盂做容器盛酒,以碗、杯為飲具喝酒。以酒杯為例,當(dāng)時酒杯的種類也非常繁多,有平底杯、圈足杯、高圈足杯、高柄杯、斜壁杯、曲腹杯、觚形杯等
其后的歷朝歷代,多沿襲了同時用碗和杯飲酒。如《三國志》中溫酒斬華雄一章,曹操在關(guān)羽出戰(zhàn)前“教釃熱酒一杯”;唐代詩人王翰詩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夜光杯為玉石所制的酒杯;聞名于世的九龍公道杯也同時產(chǎn)于宋代,可見人們對酒杯的研究和制造藝術(shù)水平之高。而在《水滸傳》中,亦記述宋代景陽岡的一家酒店有“三碗不過崗”之說。碗與杯,同時用做飲酒的酒器,充分說明了中國酒杯形制豐富,變化多樣,但也有基本組合。
但在古代的部分朝代,常用飲酒器具也有使用其它飲酒器具的。 如商代,由于釀酒業(yè)的發(fā)達,青銅器制作技術(shù)提高,中國的酒器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不同身份的人開始使用不同的飲酒器,如《禮記·禮器》篇明文規(guī)定,"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這一時期,上層社會人士飲酒器具用觶,而底層人士飲酒只能用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