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是臺灣茶業(yè)的支柱,源自中國福建,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以青心烏龍和凍頂烏龍茶享譽茶界,現在更加大發(fā)展高山烏龍,茶業(yè)給臺灣的農業(yè)帶來巨大的拓展空間,經濟前景十分良好。臺灣烏龍茶源于福建,但是福建烏龍茶的制茶工藝傳到臺灣后有所改變,依據發(fā)酵程度和工藝流程的區(qū)別可分為:輕發(fā)酵的文山型包種茶和凍頂型包種茶;重發(fā)酵的臺灣烏龍茶。烏龍茶是臺灣茶業(yè)發(fā)展的肇基者,臺灣的植茶面積23000公頃,年產茶葉23000公噸,烏龍茶的種植面積占45%,即達10000公頃;烏龍茶年產量占65%,即15000公噸。烏龍茶是臺灣的主要茶類。臺灣茶業(yè)的發(fā)展,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茶葉一直是臺灣的重要經濟產物,為臺灣的經濟發(fā)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臺灣的命運曲曲折折,歷經不同階段的移民,不同背景的政權統治,臺灣島在未開發(fā)前,孤懸海外,除了少數原住民外,是沿海漁民、流亡人士的棲護所。十五、六世紀西方帝國主義入侵,先有荷蘭、西班牙的分占臺灣南北,又有英國、日本兩國不斷覬覦,到了17世紀中葉(1661年),明朝遺臣鄭成功驅逐了荷蘭人,收復了臺灣,在鄭氏23年的統治中,漢人為臺灣的開發(fā)奠定基礎。
1683年清朝政府統一臺灣,大陸沿海的同胞以各種方式紛紛移民而來,直到1895年日本割據臺灣為止。在清政府212年的統治期間,臺灣人口大量增加,臺灣茶葉也因此根植下來。1810年(清朝嘉慶15年),福建茶商柯朝,將茶籽試植臺北縣,獲得成功,于是臺灣植茶就此傳播開來。1858年(清朝咸豐8年),英法聯軍攻擊中國,迫令締結天津條約,規(guī)定臺灣府為國際通商口岸,當時的香港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 Mantheson & co.)曾派人到臺灣來收購烏龍茶的粗制品。
提起臺灣茶,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烏龍茶,現在越來越多的茶葉愛好者對臺灣茶情有獨鐘,那么臺灣茶究竟有怎樣的魅力,可以獲得茶友的青睞?中國將茶葉廣泛的分為六種,一眼看過去,競不知臺灣烏龍屬于什么茶。一定要看到最后喔!添加文章底部微信,不定期派送茶樣!臺灣烏龍茶,產于臺灣地區(qū),烏龍茶屬于青茶,品種較多。臺灣烏龍茶來說是從福建這邊漂洋過海到達臺灣,然后在臺灣生根發(fā)芽。與福建的烏龍茶相比,其在制作工藝上有一定的改變,制成的成品茶有些許的不同。由于其在發(fā)酵程度和制作工藝的流程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別,可以將其細分為輕發(fā)酵臺灣烏龍茶和重發(fā)酵的臺灣烏龍茶這兩種類別。臺灣有諸多名茶,且各有其特色。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鐵觀音茶、日月潭紅茶、白毫烏龍茶(碰風茶)、凍頂烏龍茶、高山茶(大禹嶺茶、合歡山茶、梨山茶、杉林溪茶、阿里山茶)等等茶類,這些茶類各有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