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婆,原是揭陽縣西北重鎮(zhèn),是霖田都的行政中心。
1965年,拆揭陽縣置揭西縣才劃為揭西縣屬,現(xiàn)為揭西縣城。
這里是陸豐、五華、普寧邊陲的交通要道,它開始形成鎮(zhèn)集是在明朝中期,起始只是山區(qū)的一個小村落,由于是三縣交通要沖,故于清順治年間,才在此設(shè)千總防守。
嘉慶十二年(1807),棉湖巡檢司移來于此,才成為霖田都的行政中心。
河婆,聽似對一個老婦人的尊稱,其實卻是個地名。
河婆的得名,據(jù)1994年出版的《揭陽縣志》的介紹,有兩種傳說。
一說這里原是陸豐縣的南關(guān)城,曾駐扎有軍隊防守,由于北宋時劉三花在此作戰(zhàn),使南關(guān)城蕩為廢墟。
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姓何的老婦人在此搭起一座茶寮,擺賣擂茶。
她性情慈和,關(guān)心過客,熱誠待人。
這里本是數(shù)縣交通要道,過往行人不少,遠道疲累,到此不但可以歇足,還能吃到一碗噴香擂茶,故何婆的茶寮很受過客的歡迎。
不管過客是否饑渴,到此都要歇息一下,談天說地。
人們要茶要水,何婆總是笑臉相迎,有求必應。
人們便尊稱她為“何婆”。
由于南關(guān)廢墟上有人賣茶,過客也越來越多,漸漸便也有些人在此擺攤設(shè)點,賣些過客所需要的用品,又有人把山中特產(chǎn)也拿來賣給過客,漸聚漸多,便成了臨時小墟場。
后來,也有些外地人挑來日常用品雜貨、竹木器皿、菜蔬糖果、針織農(nóng)具、水產(chǎn)魚蝦前來交易。
茶寮周圍成了鬧市,有人看到別人買到滿意的商品,便問:“是從哪買的?”回答總是:“何婆那買的。
”不知不覺中,對人的稱呼就沿變成了地名。
后來又有人見此處有一條大河,從良田山區(qū)奔流至此,便認為江河的“河”總比姓氏的“何”更有地方特色,又是同音字,故而改為“河婆”,改字不改音,留下個“婆”字,以表示對老婦人的紀念。
另一傳說是:此地原為陸豐河與橫江河的匯合處,由于年長月久,兩河的泥沙淤積而成為浦,揭陽、普寧、陸豐、五華邊境地方的土特產(chǎn)多集散于此地,漸漸成為墟市。
當?shù)厝送琳Z稱“浮起”為“婆”。
這墟市是由兩條河中浮起(婆)來的,故而稱“河婆”。
兩種傳說各有道理,地名既成,也就沒必要去追究誰是誰非。
總之,河婆地處四縣要沖,地理位置重要,古時已曾是個重鎮(zhèn),今為揭西縣城。
河婆地處山區(qū),獨山、明山、巾山三山環(huán)抱,橫江河、陸豐河在此匯流,形成一個小盆地。
名動海內(nèi)外的“三山國王”祖廟,就在距縣城兩公里之處。
三山國王廟香火旺盛,建筑壯觀,游客與香客絡(luò)繹不絕。
三山國王廟,原名“明貺廟”,也稱“霖田祖廟”。
是潮汕地區(qū)最古老的廟宇。
潮汕地區(qū)的“地頭老爺”(保佑一村之神)多請三山國王,所以其廟宇到處可見。
臺灣人十分信仰三山國王,全臺灣約有130多座大型三山國王廟宇。
海外華僑為保在外平安,也請三山國王到僑居地奉祀,所以三山國王香火遍及東南亞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