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早盡孝,莫待人老空哭墳”出自寧化客家。
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漢族,歷經(jīng)五次的大規(guī)模南遷,在南方各省形成的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
客家人重禮,尊老愛幼,長幼有序。老人也要嚴于律已,為人表率。俗語說:“為老不尊,教壞子孫”。在家吃飯,長輩上座,宴席座位排列有嚴格規(guī)定,如果安排(俗語稱“拘席”)不好,客人可離席而走,主人得賠禮道歉,加以挽留。親戚按血緣親疏,寧化以舅公(母舅)為最大,稱:“上有雷公,下有舅公”;朋友以世交深淺或年齡大小排;同宗則按輩份大小排,同一輩份,則視年齡。上輩交談,下輩不得多言插嘴,俗語云:“大人話事,細人摁耳”。
史學(xué)界為客家精神作了以下的小結(jié):愛國愛民,反壓迫反侵略:勤勞刻苦,努力開拓;勇敢無畏,富革命精神:摯誠團結(jié),敬祖睦宗;不亢不卑,平等待人。所有這些優(yōu)點也涵蓋在中華民族之中,所謂客家精神,其實是中華精神的演繹。
寧化是客家人,因為這些習(xí)俗
客家民俗,當然也不例外,它傳承中漢族古風,同時也融合了閩粵贛客家民系形成區(qū)的土著風俗,所以它同屬漢族風俗范疇,又有明顯的個性特征。
寧化民俗既有客家人的共同特點,又有突出的地域特點,當今許多帶普遍性的客家風俗,有的在寧化形成,有些民俗在大部分地區(qū)失傳了,但寧化仍然保留下來。所以學(xué)者們認為寧化有著更多的原始客家文化,這是特殊的寧化歷史和地理使然。正如李升寶在《石壁風俗的形成和傳播》一文中所說:“石壁風俗為何能播衍輻射至客家許多地區(qū)?重要原因是保留了中原歷代風俗,隨著石壁先祖的遷移,而將各類風俗一同帶去,在新的地區(qū)播衍繼承,也有些風俗被客地融化、改變,或賦予新的內(nèi)容,或由于各種原因被新地區(qū)的風俗所取代?!?/p>
禮 俗
“禮為社會生活之規(guī)范,以禮節(jié)之,則為禮俗”。重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所以稱“中國是禮儀之邦”。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禮俗多來源于“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古禮可分為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五類,筒稱為“五禮”。習(xí)俗中,包含著禮的成份;禮,許多表現(xiàn)于習(xí)俗之中。
客家人重禮,最主要的是由古禮沿襲,但也少不了演繹,賦予地域特色。如客家人的婚喪節(jié)慶禮俗基本沿襲古禮,但在具體活動程序和內(nèi)容上,卻千姿百態(tài),富有地方特色。如“接親”,就有“哭嫁”、“吵嫁”、“攔嫁”等等不同”節(jié)目”。寧化人的婚、喪、壽慶等,在“請”和“賀”的雙方均有不同禮俗?;榧抟日埡筚R,不請不賀;壽筵和新遷要先賀后請,不賀不請;喪葬祭奠,要先送“燭禮”,后做“拆封”(謝客宴)?!盃T禮”不宜太多,認為“多了下輩要還”。
尊老愛幼,長幼有序,老人要嚴于律已,為人表率。俗語說:“為老不尊,教壞子孫”。在家吃飯,長輩上座,宴席座位排列有嚴格規(guī)定,如果安排(俗語稱“拘席”)不好,客人可離席而走,主人得賠禮道歉,加以挽留。親戚按血緣親疏,寧化以舅公(母舅)為最大,稱:“上有雷公,下有舅公”;朋友以世交深淺或年齡大小排;同宗則按輩份大小排,同一輩份,則視年齡。上輩交談,下輩不得多言插嘴,俗語云:“大人話事,細人摁耳”。
尊師重教,望子成龍,是儒家思想的沿襲,客家人發(fā)揚更加突出,所以被列為民系特點之一??图业貐^(qū)的尊師重教程度使海外學(xué)子都稱道。在梅縣傳教的法國神父賴里查斯曾說:“一個不到三萬人的城市,便有十余間中學(xué)和數(shù)十間小學(xué),學(xué)生人數(shù)幾乎超過全城人口的一半?!秤衅甙税匍g學(xué)校,按照人口的比例來計算,不但中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趕得上,就是與歐美各國相較之下亦不多讓?!保ㄙ嚴锊樗埂犊头ㄔ~典》)寧化或者石壁都有著很好的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绑蛤芰_,咯咯咯,唔讀書,沒老婆”,“生子唔讀書,不如養(yǎng)條豬”,“目不知丁,枉費一生”等諺語,家喻戶曉。各姓氏都把興教之事寫入族規(guī)之中。各姓宗祠都設(shè)有“學(xué)田”,專門獎勵上進者,或資助無力求學(xué)者。由于把世家命運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所以視教育、視入學(xué)、視老師神圣至上。私塾無論大小,都是圣賢之地,都要設(shè)立圣壇,中供大成至圣先師孔夫子神位,左列三千學(xué)師,右列七十二賢。每日清晨塾師親自燃香,初一、十五諸生帶香燭,跪拜供祭。父輩都把孩子的前程,寄希望于老師,因此,有人說,對待老師猶如對灶君,思想上十分尊敬、崇拜,生活上關(guān)心倍至?!胺昴赀^節(jié)必送禮,家有宴席必有請,殺雞宰豬忘不了,新鮮菜蔬先敬嘗?!碑愢l(xiāng)老師大凡放假回鄉(xiāng),學(xué)生家長紛紛贈送農(nóng)副產(chǎn)品。
在款待客人方面,除上述飲食之外,還有一個“跨火把”的特殊禮儀。如果生客、稀客臨門,定要客人“跨火把”進門,所謂生客、稀客,是指第一次進門的客人,或長久未來的客人,如生親家、生姐丈(女婿)、外孫等等,也包括新娘進門。稀客,指難得登門的客人,俗語云:“三年來兩遭,當?shù)们骞俚健H靵韮稍?,當?shù)霉放涝睢?。所謂“跨火把”,是主人在客人進門之前,用一把柴草放在門檻外面,上面蓋上火炭;或柴草點燃,再蓋上谷殼,讓它只冒煙,而不冒火,引客人跨過火把進門。這是一項最高的迎客禮儀,可能是從當?shù)赝林抢飳W(xué)來的。
婚 嫁 轎 封
客家地區(qū)對婚嫁習(xí)俗各有不同說法,但其做法基本相同,或繁或筒,或增或減,均有所聞??图胰艘归g迎親,福佬人白天迎親,是最大的不同??图胰诉^去都抬“花轎”迎新娘?!盎ㄞI”的“包裝”大體一致,但有些內(nèi)容,多數(shù)地區(qū)已“早逝”?!盎ㄞI”轎頂,一般都貼上“螽斯衍慶”或“龍鳳呈祥”四個大字。轎后掛銅鏡或“八卦”,轎門貼“封簽”,俗稱轎封。普遍的封簽內(nèi)容是書其姓氏郡號和男方族中最為顯赫的官名,一是標明迎親者的姓氏,二是顯示本族的聲望,三是以官位鎮(zhèn)邪,保迎親的順利。如:寧化淮土劉氏的轎封是“欽點法部主事劉吉日封”,石壁大江頭張氏轎封是:“欽點浙江龍泉縣正堂張吉日封”,不書其姓氏最顯赫的官職,而以本房族最顯赫的人封轎。這種轎封男方貼在右轎門上,以示謙虛。到了女方,則將男方的移至左門上,以示對男方的尊重。女方不必要再貼轎封。另一種轎封是以對聯(lián)代替,此招可能出自文人舞文弄墨以表現(xiàn)族人才華。轎聯(lián),先由男方出上聯(lián),貼在右轎門,女方要對下聯(lián),把男方上聯(lián)移至左門,自已的貼右門,作下聯(lián),雙方都表示謙虛。男方出聯(lián),往往是為表現(xiàn)本族人才或為難女方,因此絞盡腦汁出妙對,而且要臨啟轎時方貼上,過早貼上,怕人通風報信,讓女方早有準備。女方為了對好下聯(lián),要早請“高手”,因轎在女方停留時間不長,如對不上,不能啟轎,對不好則丟族人的臉,所以要早請“高手”早作準備。有的文人墨客便趁機“敲竹杠”。傳說有個村子的教書先生,日常不引人重視,“對轎聯(lián)”時卻有人求上門,他于是擺起架子,聲稱“家寒”不能作,求者即奉上銀兩,他又說:“筆枯”不能作, 只得增些銀兩,最后還以“桌殘”不能作為由,讓求者俯首彎腰,以背當桌,伺候先生寫就下聯(lián)。自此,這個教書先生身價培增,就讀的孩子也多起來。傳言,過去有錢人為了體面,不惜重金聘請文人,以字計算,一個字一元銀洋,或更多。但通常的轎封只寫些通常的聯(lián)對,如“天成佳偶,夙締良緣”、“百年好合,五世其昌”之類的祝賀聯(lián)句。只有少數(shù)確有些文學(xué)造詣的男方“先生”會出些難度較大的上聯(lián),如“簫笙管笛迎來四化能手”、“真心慎娶妙齡少女”。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這樣的一個尷尬局面:男方上聯(lián)為“臘月雪梅迎春喜”,女方一時難以對上,臨近啟轎時,寫上“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
轎聯(lián)的風俗是客家人的古老的婚俗之一,但近數(shù)十年來,大部分地區(qū)已經(jīng)失傳,只有寧化和江西石城的少數(shù)山區(qū),在十年前,還用轎接親,對轎聯(lián)的遺風猶存。
端 午 掛 葛 藤
端午節(jié)是中國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除了紀念先人之外,還有祛疾避邪因素,所以客家人非常重視,如同過年。端午節(jié)門旁“掛青”也是漢族廣泛流傳的一種習(xí)俗??图胰恕皰烨唷倍嗔艘环N葛藤,有的再加桃枝,都掛在門框兩旁和門楣上。寧化客家人一般把菖蒲、艾枝分別掛在門框兩旁,葛藤橫掛在門楣上,并配對聯(lián):“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掛葛藤的習(xí)慣是客家人特有的,從福建寧化,傳至廣東等各客家地區(qū)。寧化至今仍有此習(xí),閩西有的地方也仍然繼續(xù)保留。此習(xí)起源的傳說:黃巢起義軍路遇一婦人帶著孩子逃難,背著大的,牽著小的,黃巢見狀好生奇怪,問婦人何故,婦人說:聽說黃巢造反,到處殺人,大的孩子是我侄兒,他父母已不在人世,惟恐閃失,斷了香火,所以背著,小的是我親生子,雖然小一點,為了保侄兒,也顧不了許多。黃巢聽后很受感動,便告訴婦人不必再去逃難,回家去采葛藤掛在村口,于是一村人平安無事。事后,村里人把葛藤認作吉祥物,所以到了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掛葛藤,并將村名改為“葛藤坑”。此村就是現(xiàn)在石壁鎮(zhèn)的南田村,距石壁村不到五公里。歷史上居住許多人家,現(xiàn)在仍有十多種姓氏的居民,據(jù)說廣大埔、興寧也有相類似的傳說,但沒有具體地點。石壁葛藤坑的傳說,自寧化到梅縣到臺灣都廣泛流傳,具體情節(jié)都一樣。也許興寧、大埔的傳說同出一源,以后在流傳過程中“走樣”了。
考據(jù)歷史,黃巢起義軍未曾到過寧化,但經(jīng)過鄰縣建寧的邊境,所以此傳說有待進一步考證。也許黃巢路遇婦人之地正是鄰縣邊境。
喪 葬 偷 青
“一個人的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個極端。生是人生的發(fā)端,死是人生的終結(jié),所以,生與死是人生之大事。但死之喪禮,不僅遠比生禮更為隆重,而且是人生禮儀中最為莊嚴肅穆、最為獨特的禮儀。”喪禮儀規(guī),《禮祀》有詳細記載,客家人基本沿襲陳規(guī),雖然各地在具體程式上,稍有演繹,形成客家特色,如二次葬、婦女的“靈牌”和墓碑稱“孺人”及墳?zāi)沟脑煨陀袆e等,但總的程式仍不離其宗。寧化客家人在出殯前“偷青”,是一種比較特別的做法。
寧化人在出殯前一天舉行堂祭,亦稱“祭奠”。堂祭是在靈堂舉行的祭祀儀式,寧化人稱“開堂”。屆時燃香鳴炮,哀樂齊鳴,孝子及“五服”親屬各著孝服,分別致祭。孝子開始,由小大到按順序逐個進行。請“知禮者”司儀念祭文,陳述死者生前業(yè)績及親人哀思,致祭者按司儀的號令行跪拜禮,對父母、內(nèi)外祖父母、岳父母、尊師、師傅行三跪九叩,對其他長輩二跪六叩,同輩一跪三叩。拜畢,大禮者,還要繞奠堂匍匐跪爬一周,有的則要在堂前空坪上匍匐跪爬一周,以示對死者長輩生前不盡孝道的懺悔之意。祭訖,焚燒楮帛祭文。當晚“偷青”,吃“辭堂丸”。
“偷青”,就是偷別人家的青菜。在出殯的前一個晚上,孝子孝孫披麻戴孝帶人到田間,明火執(zhí)仗偷別人地里的瓜果蔬菜,毫不顧忌,不管何人的菜地,碰上就摘、就拔、就挖。但一般在一戶人家的菜地里不會“偷”太多,因為要“偷”好多家,被“偷”的人家越多、罵的人越多、越好,“越罵越發(fā)”,但此風習(xí)以為常,被偷者知道是“偷青”偷的,都可以諒解,不認真,最多說上幾句“這么狠,都給我偷走了”?!巴怠钡摹扒唷笔怯靡宰觥稗o堂丸”,亦稱“老頭丸”,是用大米做的,其做法將大米煮成半熟,笊起來,擦揉后,做成橢圓形的丸子,講究的,再下油鍋去炒成赤色。另外將瓜果蔬菜(少許)和蔥蒜煮熟,加上米飯丸子一起煮,配以佐料便可?!稗o堂丸”煮好之后,首先孝敬死者,家人每人端一碗,跑在棺材下,邊哭邊吃。吃完又祭,叫“辭堂文”,祭文寫在紅紙上,意即死者將辭別而去陰間。“辭堂丸”除了家人外,幫忙辦喪事的人、祭吊的親戚朋友和鄰居都可以以食,他們不必在靈前祭祀。
寧 化 人 好 客
客家人好客,為世人所稱道。寧化客家人更加好客。鄉(xiāng)里人較城里人好客,山里人又比鄉(xiāng)里人更好客。進門便是客,不進門,路過者也是客。只要經(jīng)過門口的人,主人都打招呼:“進來坐!”“放下肩吧!”這利俚語,可能過去少有不挑東西走路的人,下田必扛鋤頭、挑笨箕,做買賣的人,更要挑擔子,因是山區(qū),過去道路不好推車,所以只能挑擔。“放下肩”是叫人把肩上的東西放下,讓肩膀休息一下。這種招呼久而久之,成為習(xí)慣口語,就是對沒挑東西的人,主人也隨口而出“進來放下肩吧!”
客人進屋后,主人首先讓坐敬茶,這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也是對不認識的過路客人的一般禮節(jié)。若是親、朋,男客則招待家釀水酒,最現(xiàn)成的下酒菜是炒黃豆和濕子花生(花生收獲后,不用曬干摻沙一起炒熟,俗稱濕子花生,是寧化的一種特產(chǎn))。再者則加炒一些小菜。如果逢年過節(jié),一戶有客,鄰居也會提一壺酒、端一盤菜一起招待“湊熱鬧”。若招待更加親密的至親好友,必須宰雞,請客人吃雞腿,一人一只雞腿,若客人多,雞腿不夠,則主客吃大雞腿,次客吃翼雞腿(雞翅膀稱翼雞腿)。
女客上門,一般招待吃擂茶。若是一般過路女客,用現(xiàn)成擂茶,加些炒豆子、炒米等。若是親朋好友,則要現(xiàn)做,必須有“內(nèi)容”(即有許多配料),鄰居知道某戶做擂茶招待客人,會主動送些食油、豬油、粉干、花生等食物,請主人一起做。有些事先不知的鄰居,主人待擂茶做好后,也會請鄰居一起吃,鄰居也隨帶一些食品。如果在吃擂茶時,凡過路的人,都會受到邀請,也都可進屋品嘗,不必拘禮,主人都會熱情招待。
大凡喜慶做擂茶或米茶,都要請全村人,男女老少都可以前往,不必拘禮。過路客人也可以進去,叫“見者有份”。客人愈多,主人愈高興,也愈體面,是一種人緣好的表現(xiàn),說明“人家看得起”。喜慶菜一般是婚嫁后的第三天,壽慶后一天或廷遲些也可以。建新房、遷新居,大多是在進屋的當天,也可以推遲。叫“樣新灶”(“樣,諧音,方言,熱鬧之意),有的地方,廟會期間,凡趕會的人都可進屋吃飯飲酒,主人都非常歡迎。
寧化人待客還有一項”洗澡“,也是必不可少的。請客人洗澡是一種禮節(jié),客人謙讓不想洗,主人一定動員你洗,主人把洗澡水提進洗澡間,幫客人把澡盆洗干凈,然后請客人進去。農(nóng)村洗澡水很熱,特別招等客人的,一般用開水,洗時不能把水都倒進盆,那樣水太熱,無法洗,只能先倒入一、二杓,因澡盆是涼的,澡巾也是涼的,攪動一下,水溫下降便可以開始洗,在洗的過程中,水不夠熱時,再添一些,邊洗邊添,直到洗完,能保持所需溫度。外地客人,不知此習(xí)者,往往“上當”,到了洗澡間,水那么熱,又無冷水摻和,不知所措。有位來自北京的梅州客家人,便曾遇上這種尷尬的局面。
寧化人好客的習(xí)俗由來,一是由于客家先民飽嘗流離之苦,在那長期流浪的生活之中,深深體會到相待的重要。在困境之中,如果有人相待,真乃“滴水之恩,應(yīng)涌泉相報”。因此形成一種相敬于人的心態(tài),好客待人;二是從當?shù)厣贁?shù)民族那里學(xué)來的。有文獻記載:“苗族每逢節(jié)日遇見遠客,必接至家中款以酒菜的,至少要送一碗酸湯表示對客人的歡迎?!?/p>
寧化是客家人,因為這些習(xí)俗
客家民俗,當然也不例外,它傳承中漢族古風,同時也融合了閩粵贛客家民系形成區(qū)的土著風俗,所以它同屬漢族風俗范疇,又有明顯的個性特征。
寧化民俗既有客家人的共同特點,又有突出的地域特點,當今許多帶普遍性的客家風俗,有的在寧化形成,有些民俗在大部分地區(qū)失傳了,但寧化仍然保留下來。所以學(xué)者們認為寧化有著更多的原始客家文化,這是特殊的寧化歷史和地理使然。正如李升寶在《石壁風俗的形成和傳播》一文中所說:“石壁風俗為何能播衍輻射至客家許多地區(qū)?重要原因是保留了中原歷代風俗,隨著石壁先祖的遷移,而將各類風俗一同帶去,在新的地區(qū)播衍繼承,也有些風俗被客地融化、改變,或賦予新的內(nèi)容,或由于各種原因被新地區(qū)的風俗所取代?!?/p>
禮 俗
“禮為社會生活之規(guī)范,以禮節(jié)之,則為禮俗”。重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所以稱“中國是禮儀之邦”。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禮俗多來源于“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古禮可分為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五類,筒稱為“五禮”。習(xí)俗中,包含著禮的成份;禮,許多表現(xiàn)于習(xí)俗之中。
客家人重禮,最主要的是由古禮沿襲,但也少不了演繹,賦予地域特色。如客家人的婚喪節(jié)慶禮俗基本沿襲古禮,但在具體活動程序和內(nèi)容上,卻千姿百態(tài),富有地方特色。如“接親”,就有“哭嫁”、“吵嫁”、“攔嫁”等等不同”節(jié)目”。寧化人的婚、喪、壽慶等,在“請”和“賀”的雙方均有不同禮俗。婚嫁要先請后賀,不請不賀;壽筵和新遷要先賀后請,不賀不請;喪葬祭奠,要先送“燭禮”,后做“拆封”(謝客宴)?!盃T禮”不宜太多,認為“多了下輩要還”。
尊老愛幼,長幼有序,老人要嚴于律已,為人表率。俗語說:“為老不尊,教壞子孫”。在家吃飯,長輩上座,宴席座位排列有嚴格規(guī)定,如果安排(俗語稱“拘席”)不好,客人可離席而走,主人得賠禮道歉,加以挽留。親戚按血緣親疏,寧化以舅公(母舅)為最大,稱:“上有雷公,下有舅公”;朋友以世交深淺或年齡大小排;同宗則按輩份大小排,同一輩份,則視年齡。上輩交談,下輩不得多言插嘴,俗語云:“大人話事,細人摁耳”。
尊師重教,望子成龍,是儒家思想的沿襲,客家人發(fā)揚更加突出,所以被列為民系特點之一。客家地區(qū)的尊師重教程度使海外學(xué)子都稱道。在梅縣傳教的法國神父賴里查斯曾說:“一個不到三萬人的城市,便有十余間中學(xué)和數(shù)十間小學(xué),學(xué)生人數(shù)幾乎超過全城人口的一半?!秤衅甙税匍g學(xué)校,按照人口的比例來計算,不但中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趕得上,就是與歐美各國相較之下亦不多讓?!保ㄙ嚴锊樗埂犊头ㄔ~典》)寧化或者石壁都有著很好的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沒老婆”,“生子唔讀書,不如養(yǎng)條豬”,“目不知丁,枉費一生”等諺語,家喻戶曉。各姓氏都把興教之事寫入族規(guī)之中。各姓宗祠都設(shè)有“學(xué)田”,專門獎勵上進者,或資助無力求學(xué)者。由于把世家命運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所以視教育、視入學(xué)、視老師神圣至上。私塾無論大小,都是圣賢之地,都要設(shè)立圣壇,中供大成至圣先師孔夫子神位,左列三千學(xué)師,右列七十二賢。每日清晨塾師親自燃香,初一、十五諸生帶香燭,跪拜供祭。父輩都把孩子的前程,寄希望于老師,因此,有人說,對待老師猶如對灶君,思想上十分尊敬、崇拜,生活上關(guān)心倍至?!胺昴赀^節(jié)必送禮,家有宴席必有請,殺雞宰豬忘不了,新鮮菜蔬先敬嘗?!碑愢l(xiāng)老師大凡放假回鄉(xiāng),學(xué)生家長紛紛贈送農(nóng)副產(chǎn)品。
在款待客人方面,除上述飲食之外,還有一個“跨火把”的特殊禮儀。如果生客、稀客臨門,定要客人“跨火把”進門,所謂生客、稀客,是指第一次進門的客人,或長久未來的客人,如生親家、生姐丈(女婿)、外孫等等,也包括新娘進門。稀客,指難得登門的客人,俗語云:“三年來兩遭,當?shù)们骞俚?。三天來兩遭,當?shù)霉放涝睢?。所謂“跨火把”,是主人在客人進門之前,用一把柴草放在門檻外面,上面蓋上火炭;或柴草點燃,再蓋上谷殼,讓它只冒煙,而不冒火,引客人跨過火把進門。這是一項最高的迎客禮儀,可能是從當?shù)赝林抢飳W(xué)來的。
婚 嫁 轎 封
客家地區(qū)對婚嫁習(xí)俗各有不同說法,但其做法基本相同,或繁或筒,或增或減,均有所聞。客家人夜間迎親,福佬人白天迎親,是最大的不同。客家人過去都抬“花轎”迎新娘。“花轎”的“包裝”大體一致,但有些內(nèi)容,多數(shù)地區(qū)已“早逝”?!盎ㄞI”轎頂,一般都貼上“螽斯衍慶”或“龍鳳呈祥”四個大字。轎后掛銅鏡或“八卦”,轎門貼“封簽”,俗稱轎封。普遍的封簽內(nèi)容是書其姓氏郡號和男方族中最為顯赫的官名,一是標明迎親者的姓氏,二是顯示本族的聲望,三是以官位鎮(zhèn)邪,保迎親的順利。如:寧化淮土劉氏的轎封是“欽點法部主事劉吉日封”,石壁大江頭張氏轎封是:“欽點浙江龍泉縣正堂張吉日封”,不書其姓氏最顯赫的官職,而以本房族最顯赫的人封轎。這種轎封男方貼在右轎門上,以示謙虛。到了女方,則將男方的移至左門上,以示對男方的尊重。女方不必要再貼轎封。另一種轎封是以對聯(lián)代替,此招可能出自文人舞文弄墨以表現(xiàn)族人才華。轎聯(lián),先由男方出上聯(lián),貼在右轎門,女方要對下聯(lián),把男方上聯(lián)移至左門,自已的貼右門,作下聯(lián),雙方都表示謙虛。男方出聯(lián),往往是為表現(xiàn)本族人才或為難女方,因此絞盡腦汁出妙對,而且要臨啟轎時方貼上,過早貼上,怕人通風報信,讓女方早有準備。女方為了對好下聯(lián),要早請“高手”,因轎在女方停留時間不長,如對不上,不能啟轎,對不好則丟族人的臉,所以要早請“高手”早作準備。有的文人墨客便趁機“敲竹杠”。傳說有個村子的教書先生,日常不引人重視,“對轎聯(lián)”時卻有人求上門,他于是擺起架子,聲稱“家寒”不能作,求者即奉上銀兩,他又說:“筆枯”不能作, 只得增些銀兩,最后還以“桌殘”不能作為由,讓求者俯首彎腰,以背當桌,伺候先生寫就下聯(lián)。自此,這個教書先生身價培增,就讀的孩子也多起來。傳言,過去有錢人為了體面,不惜重金聘請文人,以字計算,一個字一元銀洋,或更多。但通常的轎封只寫些通常的聯(lián)對,如“天成佳偶,夙締良緣”、“百年好合,五世其昌”之類的祝賀聯(lián)句。只有少數(shù)確有些文學(xué)造詣的男方“先生”會出些難度較大的上聯(lián),如“簫笙管笛迎來四化能手”、“真心慎娶妙齡少女”。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這樣的一個尷尬局面:男方上聯(lián)為“臘月雪梅迎春喜”,女方一時難以對上,臨近啟轎時,寫上“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
轎聯(lián)的風俗是客家人的古老的婚俗之一,但近數(shù)十年來,大部分地區(qū)已經(jīng)失傳,只有寧化和江西石城的少數(shù)山區(qū),在十年前,還用轎接親,對轎聯(lián)的遺風猶存。
端 午 掛 葛 藤
端午節(jié)是中國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除了紀念先人之外,還有祛疾避邪因素,所以客家人非常重視,如同過年。端午節(jié)門旁“掛青”也是漢族廣泛流傳的一種習(xí)俗??图胰恕皰烨唷倍嗔艘环N葛藤,有的再加桃枝,都掛在門框兩旁和門楣上。寧化客家人一般把菖蒲、艾枝分別掛在門框兩旁,葛藤橫掛在門楣上,并配對聯(lián):“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掛葛藤的習(xí)慣是客家人特有的,從福建寧化,傳至廣東等各客家地區(qū)。寧化至今仍有此習(xí),閩西有的地方也仍然繼續(xù)保留。此習(xí)起源的傳說:黃巢起義軍路遇一婦人帶著孩子逃難,背著大的,牽著小的,黃巢見狀好生奇怪,問婦人何故,婦人說:聽說黃巢造反,到處殺人,大的孩子是我侄兒,他父母已不在人世,惟恐閃失,斷了香火,所以背著,小的是我親生子,雖然小一點,為了保侄兒,也顧不了許多。黃巢聽后很受感動,便告訴婦人不必再去逃難,回家去采葛藤掛在村口,于是一村人平安無事。事后,村里人把葛藤認作吉祥物,所以到了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掛葛藤,并將村名改為“葛藤坑”。此村就是現(xiàn)在石壁鎮(zhèn)的南田村,距石壁村不到五公里。歷史上居住許多人家,現(xiàn)在仍有十多種姓氏的居民,據(jù)說廣大埔、興寧也有相類似的傳說,但沒有具體地點。石壁葛藤坑的傳說,自寧化到梅縣到臺灣都廣泛流傳,具體情節(jié)都一樣。也許興寧、大埔的傳說同出一源,以后在流傳過程中“走樣”了。
考據(jù)歷史,黃巢起義軍未曾到過寧化,但經(jīng)過鄰縣建寧的邊境,所以此傳說有待進一步考證。也許黃巢路遇婦人之地正是鄰縣邊境。
喪 葬 偷 青
“一個人的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個極端。生是人生的發(fā)端,死是人生的終結(jié),所以,生與死是人生之大事。但死之喪禮,不僅遠比生禮更為隆重,而且是人生禮儀中最為莊嚴肅穆、最為獨特的禮儀?!眴识Y儀規(guī),《禮祀》有詳細記載,客家人基本沿襲陳規(guī),雖然各地在具體程式上,稍有演繹,形成客家特色,如二次葬、婦女的“靈牌”和墓碑稱“孺人”及墳?zāi)沟脑煨陀袆e等,但總的程式仍不離其宗。寧化客家人在出殯前“偷青”,是一種比較特別的做法。
寧化人在出殯前一天舉行堂祭,亦稱“祭奠”。堂祭是在靈堂舉行的祭祀儀式,寧化人稱“開堂”。屆時燃香鳴炮,哀樂齊鳴,孝子及“五服”親屬各著孝服,分別致祭。孝子開始,由小大到按順序逐個進行。請“知禮者”司儀念祭文,陳述死者生前業(yè)績及親人哀思,致祭者按司儀的號令行跪拜禮,對父母、內(nèi)外祖父母、岳父母、尊師、師傅行三跪九叩,對其他長輩二跪六叩,同輩一跪三叩。拜畢,大禮者,還要繞奠堂匍匐跪爬一周,有的則要在堂前空坪上匍匐跪爬一周,以示對死者長輩生前不盡孝道的懺悔之意。祭訖,焚燒楮帛祭文。當晚“偷青”,吃“辭堂丸”。
“偷青”,就是偷別人家的青菜。在出殯的前一個晚上,孝子孝孫披麻戴孝帶人到田間,明火執(zhí)仗偷別人地里的瓜果蔬菜,毫不顧忌,不管何人的菜地,碰上就摘、就拔、就挖。但一般在一戶人家的菜地里不會“偷”太多,因為要“偷”好多家,被“偷”的人家越多、罵的人越多、越好,“越罵越發(fā)”,但此風習(xí)以為常,被偷者知道是“偷青”偷的,都可以諒解,不認真,最多說上幾句“這么狠,都給我偷走了”?!巴怠钡摹扒唷笔怯靡宰觥稗o堂丸”,亦稱“老頭丸”,是用大米做的,其做法將大米煮成半熟,笊起來,擦揉后,做成橢圓形的丸子,講究的,再下油鍋去炒成赤色。另外將瓜果蔬菜(少許)和蔥蒜煮熟,加上米飯丸子一起煮,配以佐料便可。“辭堂丸”煮好之后,首先孝敬死者,家人每人端一碗,跑在棺材下,邊哭邊吃。吃完又祭,叫“辭堂文”,祭文寫在紅紙上,意即死者將辭別而去陰間?!稗o堂丸”除了家人外,幫忙辦喪事的人、祭吊的親戚朋友和鄰居都可以以食,他們不必在靈前祭祀。
寧 化 人 好 客
客家人好客,為世人所稱道。寧化客家人更加好客。鄉(xiāng)里人較城里人好客,山里人又比鄉(xiāng)里人更好客。進門便是客,不進門,路過者也是客。只要經(jīng)過門口的人,主人都打招呼:“進來坐!”“放下肩吧!”這利俚語,可能過去少有不挑東西走路的人,下田必扛鋤頭、挑笨箕,做買賣的人,更要挑擔子,因是山區(qū),過去道路不好推車,所以只能挑擔?!胺畔录纭笔墙腥税鸭缟系臇|西放下,讓肩膀休息一下。這種招呼久而久之,成為習(xí)慣口語,就是對沒挑東西的人,主人也隨口而出“進來放下肩吧!”
客人進屋后,主人首先讓坐敬茶,這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也是對不認識的過路客人的一般禮節(jié)。若是親、朋,男客則招待家釀水酒,最現(xiàn)成的下酒菜是炒黃豆和濕子花生(花生收獲后,不用曬干摻沙一起炒熟,俗稱濕子花生,是寧化的一種特產(chǎn))。再者則加炒一些小菜。如果逢年過節(jié),一戶有客,鄰居也會提一壺酒、端一盤菜一起招待“湊熱鬧”。若招待更加親密的至親好友,必須宰雞,請客人吃雞腿,一人一只雞腿,若客人多,雞腿不夠,則主客吃大雞腿,次客吃翼雞腿(雞翅膀稱翼雞腿)。
女客上門,一般招待吃擂茶。若是一般過路女客,用現(xiàn)成擂茶,加些炒豆子、炒米等。若是親朋好友,則要現(xiàn)做,必須有“內(nèi)容”(即有許多配料),鄰居知道某戶做擂茶招待客人,會主動送些食油、豬油、粉干、花生等食物,請主人一起做。有些事先不知的鄰居,主人待擂茶做好后,也會請鄰居一起吃,鄰居也隨帶一些食品。如果在吃擂茶時,凡過路的人,都會受到邀請,也都可進屋品嘗,不必拘禮,主人都會熱情招待。
大凡喜慶做擂茶或米茶,都要請全村人,男女老少都可以前往,不必拘禮。過路客人也可以進去,叫“見者有份”??腿擞啵魅擞吲d,也愈體面,是一種人緣好的表現(xiàn),說明“人家看得起”。喜慶菜一般是婚嫁后的第三天,壽慶后一天或廷遲些也可以。建新房、遷新居,大多是在進屋的當天,也可以推遲。叫“樣新灶”(“樣,諧音,方言,熱鬧之意),有的地方,廟會期間,凡趕會的人都可進屋吃飯飲酒,主人都非常歡迎。
寧化人待客還有一項”洗澡“,也是必不可少的。請客人洗澡是一種禮節(jié),客人謙讓不想洗,主人一定動員你洗,主人把洗澡水提進洗澡間,幫客人把澡盆洗干凈,然后請客人進去。農(nóng)村洗澡水很熱,特別招等客人的,一般用開水,洗時不能把水都倒進盆,那樣水太熱,無法洗,只能先倒入一、二杓,因澡盆是涼的,澡巾也是涼的,攪動一下,水溫下降便可以開始洗,在洗的過程中,水不夠熱時,再添一些,邊洗邊添,直到洗完,能保持所需溫度。外地客人,不知此習(xí)者,往往“上當”,到了洗澡間,水那么熱,又無冷水摻和,不知所措。有位來自北京的梅州客家人,便曾遇上這種尷尬的局面。
寧化人好客的習(xí)俗由來,一是由于客家先民飽嘗流離之苦,在那長期流浪的生活之中,深深體會到相待的重要。在困境之中,如果有人相待,真乃“滴水之恩,應(yīng)涌泉相報”。因此形成一種相敬于人的心態(tài),好客待人;二是從當?shù)厣贁?shù)民族那里學(xué)來的。有文獻記載:“苗族每逢節(jié)日遇見遠客,必接至家中款以酒菜的,至少要送一碗酸湯表示對客人的歡迎。”
??????????????????????????????????????
說行天下 朋友推薦的小說網(wǎng)站大全,好東西要一起分享。
這句話不是什么名言 ,不過鄉(xiāng)談俚語 ,誰知道出自哪里呢 ?
這句話不對仗,不押韻,意義簡單易懂,應(yīng)該是一句俚語,俚語就是民間用語,一般都是沒有具體的出處可查的。祝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