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中山美食如下:
1. 中山脆肉鯇。中山脆肉鯇,廣東省中山市地理標志產(chǎn)品。由于獨特的養(yǎng)殖環(huán)境和技術,脆肉鯇肉質結實、清爽、脆口,耐煮不爛、且肉味清香可口,屢獲榮譽,并遠銷港澳地區(qū)和南美部分國家。中山脆肉鯇的養(yǎng)殖經(jīng)過了特殊過程。第一步是養(yǎng)魚苗,大約用一年時間養(yǎng)成半斤左右的小魚,再花一年時間就可以養(yǎng)成5至7斤重,此時,它和普通的鯇魚還沒有任何差別。但在第三年,如果在25°C以上的溫度條件下喂養(yǎng)蠶豆,鯇魚的肉就會慢慢變得脆起來。經(jīng)過120天以上的蠶豆喂養(yǎng),就形成了名副其實的脆肉鯇。大多數(shù)脆肉鯇的養(yǎng)殖戶都是買回養(yǎng)殖2年的鯇魚來培養(yǎng)脆肉鯇的。.
2. 中山杏仁餅:因其外形似杏仁,故稱。原屬家庭自作自食,以后仿制成為商品,外形改為圓形小餅。已有70余年歷史。餅身松脆,餅心香甜,肥而不膩,入口融化,風味獨到。中山特產(chǎn)杏仁餅是一種綠豆餅。它是由90多年歷史的咀香園餅家首創(chuàng),最初的杏仁餅是選用綠豆磨成粉,再制成杏仁狀的餅,在餅中間夾一塊糖腌豬肉,經(jīng)烘烤后e799bee5baa6e78988e69d制成綠豆餅。杏仁餅也以它的形狀而得名,現(xiàn)在經(jīng)由改良,己變成圓餅狀。中山特產(chǎn)杏仁餅的來歷:清光緒末年間,智慧的中隱士就以綠豆粉、肥豬肉片等原料,精心制作綠豆夾肉餅,為節(jié)日送禮招待親友的佳品,時任香山知縣覃壽堃品嘗,咀嚼之覺甘香松化,且有杏香,覃知縣大加贊賞,立即揮毫寫下“齒頰留香”四字贊語。并開始批量出產(chǎn),廣受歡迎。民國七年(1918),因政府規(guī)范工商稅收,遂正式工商登記,掛牌經(jīng)營,商號為“咀香園杏仁餅家”。
廈門小吃麻籽、面茶,魚丸,芋包怎么來的????
什么是“沙茶呢?沙茶又稱為“沙茶醬”,其色作金黃,味道微辣而濃香,乃以多種配料精制而成,如花生、黃姜、椰仁、香草、辣椒、丁香、陳皮、胡椒等等,據(jù)說共有三十余種,恨不能將天下的香酥之物盡收其間,將這三十余種原料細細研磨,再加油、鹽熬煮,得到沙茶醬,其質鮮而稠,味香辣而濃郁。古早以前,“沙茶”原為“沙嗲”,因為“嗲”與“爹”諧音,故而用“茶”字代替。追根溯源,“沙茶”和南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閩南多華僑,閩南先民們漂洋過海,定居南洋,但始終保持著與故土的血脈聯(lián)系,海外交通,舟車往來,未曾斷絕。許多海外飲食都輾轉流傳于閩南,沙茶便是由馬來華僑(一說印尼)傳入廈門的。南洋有“沙茶糕“,”沙茶蝦“等等美味。這“沙茶”傳到廈門,卻一頭跳入湯鍋,做成了滋味濃厚的面湯;沙茶面,其味道鮮美醇厚,甜辣可口,嘗過的人就大多會為這色澤紅黃、鮮香微辣的美味所傾倒。
泥、芋棗、芋包,則是把檳榔芋頭蒸熟,搗成泥,然后包肉、筍等,用蒸籠蒸過,即成芋包。什么也不包,只加糖,搓成一粒粒如大棗,再油炸,即成芋棗。若是加糖,油炒,則成芋泥。芋泥起鍋后,面上油多,很快就不冒煙,但內(nèi)里卻是十分燙,不知底細,就要吃虧。也有咸芋泥,如南普陀素菜的香泥藏珍,即把蘋泥包上各種菜,整碟或整碗蒸熟,邊上再撒些油炸過的酥脆可口的青菜葉絲,吃起來十分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