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葉生產過程中,殺青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步驟。它負責中止茶葉中酶活性的同時保持茶葉的顏色、香氣和營養(yǎng)成分。本文將詳細解釋茶葉殺青的過程以及相關名詞的含義。
殺青是指將新鮮采摘的茶葉葉片通過加熱處理來阻止茶葉酶的活性,達到停止茶葉發(fā)酵的目的。這是茶葉生產過程中最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
目前常見的茶葉殺青方法有:
茶葉中的殺青過程對于最終的品質和口感具有重要影響:
在茶葉的殺青過程中,有以下幾個需要注意的要點:
以茶葉殺青的名詞解釋作為本文的核心內容,希望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茶葉生產過程中這一重要步驟的意義和方法。茶葉的殺青是保證茶葉品質的關鍵步驟,只有在正確的方式下進行,才能制作出口感香醇、色澤翠綠的優(yōu)質茶葉。
如果你對茶葉制作過程中的其他環(huán)節(jié)也感興趣,歡迎閱讀我的其他文章,我將帶你進一步了解茶葉的奧秘。
茶葉生物化學殺青名詞解釋
茶葉是世界上廣泛消費的飲品之一,記得小時候每當爺爺奶奶從茶樹上摘下嫩葉回來,就開始了一場精彩的茶葉制作過程。其中一個重要的步驟是殺青。
殺青是茶葉生產過程中的一道關鍵工序。在這一步中,茶葉中的酶類物質會被破壞,從而停止茶葉的發(fā)酵過程。經過殺青后,茶葉能夠保持綠葉的外觀、形狀和營養(yǎng)成分,同時避免了茶葉因發(fā)酵而變質和失去口感。
茶葉中的生物化學變化對于決定茶葉的質量和口感至關重要。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是影響茶葉品質的關鍵成分。在鮮葉中,茶多酚以兒茶素的形式存在,隨著殺青的進行,兒茶素會被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催化氧化為茶黃素和茶紅素。
另外,茶葉中的芳香物質也會在殺青過程中發(fā)生變化。茶葉中的芳香物質主要來自于茶葉的揮發(fā)性成分,包括茶氨酸和茶多酚等。這些芳香物質賦予了茶葉獨特的香氣和口感。
除了多酚類物質和芳香物質外,茶葉中還含有豐富的咖啡堿、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yǎng)成分,它們對于提高茶葉的品質和保持茶葉的營養(yǎng)價值起著重要的作用。
茶葉殺青的方法有多種,主要包括熱殺青和冷殺青兩種。
熱殺青是通過高溫處理茶葉,使茶葉中的酶類物質迅速失活。常見的熱殺青方法有蒸青和炒青兩種。蒸青是將新鮮茶葉放入蒸鍋中進行蒸煮,通過高溫蒸汽使茶葉迅速殺青;炒青則是將茶葉放入炒鍋中翻炒,使茶葉受熱均勻,達到殺青的效果。
冷殺青是將新鮮茶葉放置在低溫環(huán)境中,通過低溫抑制茶葉中的酶類活性。冷殺青適用于一些不適合高溫處理的茶葉,如綠茶、白茶等。冷殺青的方法主要有晾曬法和冷卻法兩種。晾曬法是將新鮮茶葉晾曬在自然環(huán)境中,使茶葉失去水分并達到殺青的效果;冷卻法則是將茶葉放入低溫室中進行冷卻處理。
茶葉殺青是茶葉制作過程中的一道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說是茶葉品質的保證。正確的殺青工藝能夠保持茶葉的外觀、形狀和營養(yǎng)成分,使茶葉呈現出獨特的香氣和口感。
如果殺青不徹底,茶葉中的酶類物質仍然存在,茶葉會繼續(xù)發(fā)酵,導致茶葉品質下降。而殺青過度,則會損失茶葉中的營養(yǎng)成分和香氣物質,影響茶葉的口感和品質。
因此,為了制作出優(yōu)質的茶葉,需要嚴格控制殺青的時間、溫度和濕度等參數,確保茶葉得到完美的殺青效果。
茶葉生物化學殺青是茶葉制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通過殺青可以阻止茶葉的發(fā)酵,保持茶葉的綠色、形狀和營養(yǎng)成分,同時賦予茶葉獨特的香氣和口感。不同的殺青方法適用于不同種類的茶葉,但無論采用何種方法,都需要準確控制時間和溫度等參數,以確保茶葉制作的品質。殺青是茶葉制作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于制作出優(yōu)質的茶葉具有重要意義。
茶葉的殺青方式有滾筒殺青、鍋式殺青、槽式殺青、蒸汽殺青、熱風殺青、微波殺青等,由于殺青方式不同,其效果不一樣, 因此成品茶也特點各異,而殺青遵循“高溫殺青,先高后低”的原則,不同茶葉殺青溫度也有差異,同時殺青水平的高度同樣對成茶品質有決定性影響。
殺青宜掌握“嫩葉老殺、老葉嫩殺”,因為嫩葉含水率高,如殺青太嫩、減重少,則揉捻時液汁就流得多,成茶滋味就淡,老葉含水少,殺青太老不容易揉成條,影響外形,殺青時間一般5至7分鐘,減去水份到生葉原料全部重量的百分之20至30左右,殺青完后將殺青葉抖散攤開,涼后進行揉捻。
茶葉殺青原理通過高溫破壞和鈍化鮮葉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鮮葉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發(fā)鮮葉部分水分,使茶葉變軟,便于揉捻成形,同時散發(fā)青臭味,促進良好香氣的形成。
1、茶葉指茶樹的葉子和芽。別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綠灌木茶樹的葉子,以及用這些葉子泡制的飲料,后來引申為所有用植物花、葉、種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用各種藥材泡制的“涼茶”等,在中國文學中亦稱雷芽。有些國家亦有以水果及香草等其它植物葉而泡出的茶,如“水果茶”。茶葉源于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后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fā)展為藥用,西漢后期才發(fā)展為宮廷高級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后的事。
2、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跡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飲茶始于中國。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品種和制作方式以及產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季節(jié)采制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制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為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藥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飲料等。茶葉中含有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堿、肌醇、葉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進人體健康。茶葉飲品-茶被譽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3、世界各國的制茶技術,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中國。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在他作品 《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一書中說道:“只有茶葉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805年,唐代時,日本和尚最澄大師及806年空海大師,留學中國研究佛學,歸國后,將中國茶葉蒸青綠茶的制茶技術傳入日本。1811年,榮西和尚留學回歸日本,將鍋炒茶制法傳入日本。1828至1833年,茶葉產制技術傳入印尼。荷屬某家公司派茶師杰哥遜前后六次來中國學習研究,每次均帶回茶種、制茶技術工人及器具。
高溫殺青,先高后低,悶斗結合,老葉嫩殺,嫩葉老殺。
殺青,關鍵就是控制好鍋的溫度,鮮葉翻滾的時間和手法,其中的秘訣就是溫度要先高后低,拋悶結合,多拋少悶。看似簡單的口訣,其實想要得心應手的掌握,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的,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茶葉殺青中要考慮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茶葉的持嫩度,茶葉的采摘標準,殺青的鍋灶,茶箐攤放的時間,采摘季節(jié)等都會對茶葉殺青產生影響。
想要把一款茶做好,就要將影響因素綜合考慮清楚,榮家有經驗的老師傅們則會看茶做茶,以保證茶葉的品質在后期存放中不失活性,達到普洱茶越陳越香,越陳越醇的最佳存儲效果。
茶葉殺青的兩種方式
有機械殺青和手工殺青兩種,目前以機械殺青為主。
1、機械殺青
機械殺青,適于大批量的生產,只需一次炒、揉。鍋溫300—350℃。掌握多悶少揚,高溫,快速短時,小鍋的原則,炒2—3分鐘,至適度起鍋揉捻。
2、手工殺青
分初炒和復炒兩次。初炒,鍋溫240—260℃,投葉量1.5左右。青葉下鍋,先悶炒,待葉溫上升,即揚炒。采取多悶少揚,炒勻炒透的原則。翻炒的快慢,視葉子受熱程度靈活掌握,做到看青炒青。含水量較少,葉片較薄的奇種以悶炒為宜,火溫宜低,時間宜短些。葉子肥大含水量較高的水仙應采取高溫悶揚結合的方法,時間宜長些。
一般趁熱揉捻,揉后進行第二次殺青,又叫復炒。復炒鍋溫200—240℃。將初揉葉撒在鍋內悶炒十幾秒鐘,炒到燙手時起鍋,進行復揉。
殺青的適度標準: 殺青到葉子變軟,富有粘性,葉色轉暗,發(fā)生清香,無青臭氣,失水約15—22%時,即為適度。
春茶 作者:松明子
絲絲縷縷拂面來, 朵朵簇簇迎眼開; 春風化雨明前茶, 都是我輩山上摘。 殺青初烘再攤晾, 整形足干入市賣; 一撮一杯皆甘苦, 到君案頭須等待。
殺青是指綠茶制作的過程中十分重要的工序之一。茶葉殺青是通過高溫破壞與鈍化了鮮茶葉的氧化酶活性,抑制茶多酚的酶促氧化作用,同時蒸發(fā)掉鮮茶葉的水分,使茶葉變軟,更有助于散發(fā)味道,促進制茶。
殺青是制茶技術的關鍵工序之一?!扒唷敝铬r葉,殺青顧名思義就是破壞鮮葉的組織。殺青過程即采取高溫措施,使鮮葉內含物迅速地轉化。殺青不僅會破壞酶的活性,還要使內含物轉換為各類茶制茶特有品質的基礎。
茶葉中含有一種叫做酶的物質。酶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是一種生物催化劑,它能夠加快或減緩生化反應的速度,但是不改變反應的方向和產物。酶大多數由蛋白質組成(少數為RNA),其活性易被溫度、化學環(huán)境(如pH值)等因素影響。
酶在高溫作用下,其蛋白分子結構會遭到不可逆的破壞,從而完全散失酶活性。茶葉的“殺青”,正是利用了酶的這種高溫失活的性質,及時制止鮮葉中氧化酶(特別是多酚氧化酶和過氧化物酶等)的活動。
茶葉殺青的目的如下:
一、短時間內利用高溫破壞鮮葉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抑制多酚類酶促氧化,使內含物在非酶促作用下形成綠茶、黑茶、黃茶、普洱茶的色、香、味等品質特征。
二、去除一部分水分,使葉片從硬變?yōu)槿彳?,方便揉捻。便于塑形?/p>
三、除去鮮葉的青草氣,散發(fā)迷人茶香。
姓 名:
聯系電話:
留言備注:
我要留言(留言后專人第一時間快速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