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吃粽子,現(xiàn)在人們只知道這是為了紀(jì)念偉大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么后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xué)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xùn)|西。”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并逐漸發(fā)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jié)食品。
從南北朝以后,民間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后,百姓哀傷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所以百姓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古代粽子的發(fā)展:
1、歷史上關(guān)于粽子的記載,最早見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
2、西漢時一些地方端午時吃“梟羹”。《史記》“孝武本紀(jì)”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
3、西晉周處稱呼粽子為“角黍”,《風(fēng)土記》中有“仲夏端五,方伯協(xié)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南北叫法不同,古時候在北方稱為“角黍”,因北方產(chǎn)黍,用黍米做粽,角狀,故稱“角黍”。
4、200年后南朝梁文學(xué)家吳均在《續(xù)齊諧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chuàng)造了粽子這種形色。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梢娙藗儗χ伊x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粽子食用禁忌:
1、吃粽子時最好能同時喝茶水,幫助吞咽和消化,有節(jié)制的食用,一次少吃一點,可選擇迷你粽子。
2、吃粽時應(yīng)該搭配涼拌青菜、水果沙拉,緩解腸胃不適。
3、粽子要充分加熱,煮熱變軟后才能吃。
4、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選白米粽,別蘸糖,不要吃得太甜。
5、有膽結(jié)石、膽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不要吃肉粽、蛋黃粽等脂肪、蛋白含量過高的粽子。
以上內(nèi)容參考?百度百科-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