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您好/
茶道的歷史;
中國古代沒有茶道專著,有關(guān)茶道的內(nèi)容散見于各種茶書及茶詩文繪畫中。下面是從古代茶書及茶詩文的東鱗西爪中,筆者所披尋出的中國茶道形成與發(fā)展的脈絡。
一、唐宋時期——煎茶道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時,陸羽《茶經(jīng)》始有詳細記載。《茶經(jīng)》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經(jīng)修訂,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恫杞?jīng)》問世,標志著中國茶道的誕生。其后,斐汶撰《茶述》,張又新撰《煎茶水記》,溫誕筠撰《采茶錄》,皎然、盧同作茶歌,推波助瀾,使中國煎茶道日益成熟。
(一)煎茶道茶藝
煎茶道茶藝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huán)節(jié)。
1.備器
《茶經(jīng)》“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風爐(含灰承)、[上竹下呂]、炭撾、火[上竹下夾]、[钅復]、交床、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上竹下夾]、鹺簋揭、碗、熟、盂、畚、札、滌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統(tǒng)貯茶器的都籃。
2.選水
《茶經(jīng)》“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薄捌渖剿瑨槿?、石池漫流者上?!薄捌浣∪ト诉h者。井,取汲多者?!标懹鹜砟曜端贰罚ㄒ徽f《泉品》)一書。張又新于公元825元年前后撰《煎茶水記》,書中引劉件芻評判天下之水等,陸羽評判天下之水二十等。講究水品,是中國茶道的特點。
3.取火
《茶經(jīng)》“五之煮”云:“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jīng)燔炙為膻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睖卣Q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采茶錄》“辨”條載:“李約,[氵開]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嘗日:‘茶須緩火炙,活火煎’?;罨鹬^炭之有焰者,當使湯無妄沸,庶可養(yǎng)茶?!?
4.候湯
《茶經(jīng)》“五之煮”云:“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焙驕羌宀璧年P(guān)鍵。
5.習茶
習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羅茶、煎茶、酌茶、品茶等。
撰于八世紀末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tǒng)籠貯之。元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量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宜慰江南,至臨淮縣館,或言伯熊善飲茶者,李公請為之。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zhí)茶器,口通茶名,區(qū)分指點,左右刮目。……”常伯熊,生平事跡不祥,約為陸羽同時人。他對《茶經(jīng)》進行了潤色,嫻熟茶藝,是煎茶道的開拓者之一。
陸羽、常伯熊而外,皎然、斐汶、張又新、劉禹錫、白居易、李約、盧同、錢起、杜牧、溫道筠、皮日休、陸偉蒙、齊等人對煎茶道茶藝均有貢獻。
(二)茶禮
《茶經(jīng)》“五之煮”云:“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shù)三,次之者,碗數(shù)五。若坐客數(shù)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shù),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币淮渭宀枭賱t三碗,多不過五碗??腿宋逦唬瑒t行三碗茶,客人七位,則行五碗茶,缺兩碗,則以最先舀出的“雋永”來補。若客四人,行三碗,客六人,行大碗,所缺一碗以“雋永”補。若八人以上則兩爐,三爐同時煮,再以人數(shù)多少來確定酌分碗數(shù)。
(三)茶境
《茶經(jīng)“九之略”章有“若松間石上可坐”,“若瞰泉臨澗”,“若援[上艸下三個田字]躋巖,引[纟亙]入洞”,則飲茶活動可在松間石上,泉邊澗側(cè),甚至山洞中?!笆畧D”章又載:“用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于是《茶經(jīng)》之始終備焉。”室內(nèi)飲茶,則在四壁陳掛寫有《茶經(jīng)》內(nèi)容的掛軸,開后世懸掛書畫條幅的先河。
斐汶《茶述》記:“茶,起于東晉,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效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茶,性清味淡,滌煩致和,和而不同,品格獨高。
中唐以降,已經(jīng)認識到茶的清、淡的品性和滌煩、致和、全真的功用。飲茶能使人養(yǎng)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登仙。陸羽《茶經(jīng)》,斐汶《茶述》,皎然“三飲”,盧同“七碗”,高揚茶道精神,把飲茶從目常物質(zhì)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層次。
綜上所述,八世紀下半葉,值中唐時期,煎茶茶藝完備,以茶修道思想確立,注重對飲茶環(huán)境的具備初步的飲茶禮儀,這標志著中國茶道的正式形成。陸羽不僅是煎茶道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中國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國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中、晚唐、經(jīng)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歷時約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