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藏品,此壺為鑲銀紫砂提壺,壺身呈黑色,雙環(huán)鑲銀提手,無把手,壺蓋處中心位置鑲嵌“一錢”字樣的古幣,厚實的銀口,線條紋路裝飾的銀質(zhì)壺嘴,壺底落款“宜興紫砂名壺”,爺爺層長期使用,若爺爺在世已經(jīng)110歲,當時他講此壺到他手上已經(jīng)100年左右,所以推算大概是200余年,是大開門的老的,不過不是鑲銀的,是典型的民國時期的錫包銅鑲工藝的江蘇宜興的紫砂壺,這樣的工藝,在當時需要2個大洋,工藝水平比較高的;有一定收藏價值的;至于說是50---60年代比較常見的款式的,呵呵,確實是不知道這樣的工藝的?。?!
當代,并非名師大作>
是紫砂,只是泥料較細而已。 這種泥料養(yǎng)出來的效果很好,放心使用。
如果以時間來劃分的話,紫砂壺大致可以分為明清以前的古壺,和二十世紀以后的近當代壺。1950年至1960年的宜興紫砂壺,是其中一個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品種,這個時期的紫砂工藝,可以說是紫砂制造工藝能夠流傳至今、發(fā)揚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歷經(jīng)戰(zhàn)亂的宜興紫砂從業(yè)者僅存五十多人,而制壺的老藝人更只剩下二十多人。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老藝人組織起了合作社,恢復了紫砂壺的生產(chǎn)。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朱可心、王寅春、蔣蓉、顧景舟、吳云根、裴石民等一批壺藝大師,這些大師的作品,精品迭出,砂質(zhì)優(yōu)良,工藝規(guī)范,受到了壺具收藏愛好者的追捧與青睞。
宜興紫砂壺,始于明代正德年間。從此蔚然成風。宜興紫砂壺是藝術(shù)品,它形制優(yōu)美,顏色古雅。 另一方面,它又是實用品,明清兩代,伴隨著瓷器的興盛,宜興紫砂器藝術(shù)也突飛猛進地發(fā)展起來。邵友蘭,清道光年間人,是當時的制壺名家之一。也是當代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祖母的前輩人。邵友蘭善做仿古器型,尤以“配泥精致,質(zhì)堅如玉為一絕”。所用印章有橢圓式帶邊紋的“陽羨邵友蘭制”,還有帶邊的方章“友蘭秘制”,小印楷書“友蘭”二字,銘刻一般署名“二泉”所作。由于紫砂藝人的印章材料堅固,一般可以沿用若干年,甚至終生都在使用,因此印章款的鑒別是判斷紫砂壺作者的一個直接依據(jù)。
姓 名:
聯(lián)系電話:
留言備注:
我要留言(留言后專人第一時間快速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