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舟、蔣蓉、徐秀棠、呂堯臣、汪寅仙、徐漢棠、譚泉海、李昌鴻、周桂珍、何道洪等。
1、顧景舟:江蘇宜興上袁村(今紫砂村)人。生前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88年第二屆),是紫砂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天資聰慧,悟性極高,國學功底深厚,且涉獵廣泛。八十年代就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作品古樸而典雅、工精現秀巧、灑脫不失嚴謹、流暢可見規(guī)矩。
2、蔣蓉:生前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是中國十大紫砂壺大師之一。從事紫砂事業(yè)七十余年,創(chuàng)作了上百件作品,有光貨、花貨、擺件,設色花貨尤為世人稱道,作品取材于自然界的動植物,瓜果蟲鳥,形神兼?zhèn)洌┟钗┬?,色彩逼真,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3、徐秀棠:1937年生于宜興蜀山紫砂世家,1954年師從紫砂陶刻名藝人任淦庭先生,1955年入蜀山陶業(yè)合作社(宜興紫砂工藝廠前身),1958年參加中國民間雕塑研究班學習,后轉入“泥人張(張景祜)”工作室學習彩塑。1995年創(chuàng)辦長樂陶莊。是中國十大紫砂壺大師之一。
4、呂堯臣:師從著名老藝人吳云根學習紫砂技藝,潛心鉆研紫砂壺藝,先有“呂竹”之稱,后博采眾長,大膽創(chuàng)新,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呂氏壺藝”。其開宗立派的“呂氏絞泥”技法,改變了紫砂陶藝原有的內涵和形式,被譽為“壺藝魔術師”。是傳統紫砂藝術在20世紀突起的又一奇峰。被載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為“世界名人協會”終生會員。
5、汪寅仙:1943年出生于江蘇宜興丁蜀鎮(zhèn),1956年進紫砂工藝廠師從吳云根、朱可心等著名老藝人。是中國十大紫砂壺大師之一。從藝60年來酷愛紫砂陶藝、勤奮研習,不斷創(chuàng)新。善于將自然美、原生態(tài)注入于壺藝之中。施藝嚴謹,手法獨特,先后設計新品有三百多件套。
6、徐漢棠:1932年5月出生于宜興紫砂陶業(yè)世家,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拜壺藝泰斗顧景舟為師,是顧景舟的第一個入室大弟子。徐漢棠藝術功力深厚,紫砂傳統技藝掌握全面,創(chuàng)作設計能力強,上世紀六七年代,就潛心制作中、小、微型盆250多個品種,揚名海上世稱“漢棠盆”。
7、譚泉海:1939年生于江蘇宜興和橋鎮(zhèn),自20世紀50年代隨著著名老藝人任淦庭學陶刻,長期從事陶刻裝飾工作中,陶刻作品曾獲萊比錫國際金獎,曾到臺北和馬來西亞舉辦個人書畫展覽,曾任宜興市人大副主任。第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8、李昌鴻:1937年出生于江蘇宜興丁蜀鎮(zhèn),1955年進紫砂工藝廠師從顧景舟大師,1993年在無錫輕工局、宜陶公司、紫砂廠的批準支持下,創(chuàng)辦紫砂合資企業(yè),為繼承、培養(yǎng)紫砂專業(yè)技術人才刻苦工作,從事紫砂事業(yè)至今六十一周年。是中國十大紫砂壺大師之一。
9、周桂珍:1943年生于江蘇宜興丁蜀鎮(zhèn),1958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先后師從王寅春、顧景舟大師習藝。是中國十大紫砂壺大師之一。
10、何道洪:1943年1月生于江蘇宜興丁蜀鎮(zhèn),師承紫砂名藝人王寅春、裴石民,在紫砂藝苑創(chuàng)立了“何氏風格”。全手工成型與深湛的工藝.美術修為使其作品堪稱當今首屈一指,創(chuàng)壺價之最。作品集“松、竹、梅、桃"等具像型和俗稱“光素器"、“方貨器"、“筋紋器’’之大全。作品被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故宮博物館及中南海紫光閣收藏,并選為國禮贈外國元首。
紫砂壺十大經典壺型有西施壺、掇球壺、石瓢壺、潘壺、仿古壺、德鐘壺、容天壺、笑櫻壺、文旦壺、漢鐸壺。
1、西施壺
原名西施乳,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流短而略粗,把為倒耳之形,蓋采用截蓋式,壺底近底處內收,一捺底,后人覺“西施乳”不雅,改稱“倒把西施壺”。
2、掇球壺
掇,落起來的意思,掇球,落起來的球。掇只是大亨原創(chuàng),掇球壺是典型的幾何型傳統圓壺式,也是最優(yōu)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壺鈕,壺蓋,身壺,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稱掇球壺。
3、石瓢壺: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分嗅尀?ldquo;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從留傳于世的石銚壺看,至陳曼生、楊彭年時期,已有了很大的變化,“曼生石銚”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穩(wěn)當。
壺嘴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暢順,壺身呈“金字塔”式,觀賞端莊。那么,紫砂“石銚”何時稱“石瓢”呢?這應從顧景舟時期說起,顧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石銚”應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
4、潘壺
據《陽羨砂壺圖考》記載,潘仕成字德畬,為清道光廣東番禺人。由于潘氏家傳素嗜飲茶,便在宜興訂制專屬砂壺,一則自用,一則往還饋贈。潘氏訂制的砂壺形制固定,且慣于將印款落于蓋沿之上,壺底及他處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為陽文篆字“潘”印。
由于潘氏聲名遠播,世人乃將此一形制稱為“潘壺”。壺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為“高潘”。
5、仿古壺
一說清代邵大亨初創(chuàng),原意是壺體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這種壺形就成了仿古代壺型的意思了。另說最早見于近代趙松亭按吳大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頸高、蓋板平滑,壺蓋與口沿子母線吻合嚴密,合成圓線飽滿,扁鈕有力,虹鈕有勢,二彎流胥出自然。
圓圈把勻勢而起,有些款把圓下有垂,富于靈動,整體骨肉亭勻,收展有度,有一氣呵成之暢。
6、德鐘壺
容量:180cc,原礦底槽青,也有不帶刻繪的。底糟青名泥,產于江蘇宜興黃龍山系,紫泥原礦大致可分:頭糟青、二糟青、底糟青等三類,本名泥產于紫泥最底層,質量之佳,為歷代陶人推崇之首,亦為數百年來經典名器,及已故顧景舟大師最鍾愛之名泥。
此泥礦名稱,因宜興產地方言沿用已久,為恐溷淆,故用其音直譯文字,以“底糟青”名之。
7、容天壺
取材于源于佛教中的大肚羅漢,取名源于“肚大能容天下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首創(chuàng),早期作品壺形偏低,后來壺形較高。要體現此壺的氣韻的確很難,需要做壺之人用心體會。在氣韻飽滿的壺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頸,壺蓋增高成半球狀,平添拙樸童趣。
出水效果極佳,用起來確實方便舒適。視覺上穩(wěn)重大度,在質樸中見深厚。
8、笑櫻壺
笑櫻壺是紫砂壺中的經典壺型之一,流傳甚廣,皆因其張力十足,為人所喜愛??赐獗硪苍S你會覺得平淡無奇,但由于形體輪廓,結構比例,尺度的細部處理安排得當,恰如其分。據說“笑櫻壺”的造型原是出自“嬰寧一笑”的歷史典故“嬰寧一笑千愁解”。
笑櫻壺以交融而又諧調之態(tài)漫流的幾種色彩,恰如“嬰寧一笑”,表現出傳統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內質。
9、文旦壺
文旦創(chuàng)于明未清初,形與西施、貴妃壺相近,后兩者為清中末后所創(chuàng),重玲瓏嬌秀,前者則重古拙,這也與當時藝術審美注重相關。清代文人吳梅鼎曾經稱贊文旦壺說:“至于摹形象體,殫精畢異;韻敵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乳)。”
是啊,在文人的眼中,文旦壺的韻味風格堪比美人之肩,柔若無骨;又似西施那動人的曲線,豐神綽約,俊俏天成。
10、漢鐸壺
漢鐸,即漢朝之鐸。漢鐸,即漢朝之鐸。《說文》中對鐸的解釋是:鐸,大鈴也。它是器物的名稱。具體地說形狀有些像甬鐘,但體積小。梅調鼎(1839―1906年)字友竹,號赧翁,慈溪人,長期在慈城居住。有人稱贊他是清代書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其為之作銘的漢鐸壺可算是目前在紫砂歷史上最據研究價值的漢鐸壺了。
中國紫砂壺十大名家:顧景舟、徐秀棠、呂堯臣、汪寅仙、徐漢棠、譚泉海、李昌鴻、周桂珍、顧紹培、鮑志強。
紫砂壺師從古至今都有不同的名家,明朝時期的壺藝家有: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趙梁、元暢、時朋、李茂林、時大彬、李仲芳等。
清代時期的壺藝家有:陳明遠、許晉侯、陳隱龍、項圣思、陳漢文、徐飛龍、張懷仁、朱石梅、于子良等。
民國時期的壺藝家有:李寶珍、楊蓮生、范大生、光裕、馮桂林、陳少亭、王玉仙、劉兆福等。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間,制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zhèn)。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制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據說紫砂壺的創(chuàng)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
紫砂壺起源于中國紹興,起始于明武宗正德年間,紫砂壺的制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無錫宜興丁蜀鎮(zhèn)又名宜興紫砂壺。據說紫砂壺的創(chuàng)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現在的人們不僅用紫砂壺來泡茶,還對其進行收藏。
姓 名:
聯系電話:
留言備注:
我要留言(留言后專人第一時間快速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