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茶是中國主要外銷茶之一。主產(chǎn)于浙江省和臺灣省,尤以浙江所產(chǎn)最為著名。此外安徽、湖北、貴州等地也有少量生產(chǎn)。因其外形渾圓緊結(jié),宛如珍珠,故名珠茶。
以前浙江所產(chǎn)的毛茶均集中在紹興平水鎮(zhèn)加工、起運出售,在國際茶葉市場上也稱其為“平水珠茶”珠茶初制時最后一道干燥工序用炒干方法,其毛茶稱為“平炒青”;為了與長條形的眉茶相區(qū)別,亦稱“圓炒青”或“圓茶”。
目前,全國珠茶初、精制加工仍主要集中在嵊州市,占全國珠茶出口量的60%以上嵊州三界茶廠及紹興茶廠都是國內(nèi)茶界知名度甚高的大型珠茶加工企業(yè),建廠均有近50年歷史。
珠茶生產(chǎn)歷史悠久,遠在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中,對越州(浙江省紹興地區(qū))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地區(qū))和臺州產(chǎn)茶情況已有描述。當時浙江省紹興的平水鎮(zhèn)是著名的草市和茶酒交易場所,可見這里產(chǎn)茶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最初,圓茶的出口,曾被譯為“熙春”(Hyson),售價十分昂貴,因其品質(zhì)特殊,被譽為“綠色珍珠”。
據(jù)記載,1843-1894 年的 50 年間,珠茶出口已十分旺盛,當時最高年輸出量已達10000t之多。19 世紀末期個別不法商販為牟取暴利,在珠茶中摻雜、著色,將劣質(zhì)茶與正常茶葉混同出售。1879年美國頒布了禁止粗劣及不正常茶進口令后,珠茶最大的出口市場由此中斷。到了20世紀初期,珠茶的產(chǎn)銷日漸衰落,最低時年產(chǎn)量僅為1500~2000t。
新中國成立后,珠茶生產(chǎn)獲得了新生,但在60年代中期以前,珠茶的鮮葉加工全過程中,除了殺青、揉捻兩道工序應用機械以外,于燥階段仍然沿用手工操作,工效低,一個人日產(chǎn)于茶僅約10kg,而且勞動強度較大。60年代后期創(chuàng)制了珠茶炒干機,珠茶加工從此進入了全程機械化時期。
珠茶產(chǎn)品的花色過去十分繁雜,除了圓形的珠茶和長形的雨茶外,尚有介于圓茶與長茶之間塊形的熙春茶等,多達20余種。目前浙江省所產(chǎn)的珠茶品質(zhì)規(guī)格分為特級、一級至五級和不列級,雨茶一級至三級,碎茶一級至二級,秀眉三級等。各種級別的珠茶習慣上用茶號表示,例如珠茶特級為3505,珠茶一級為9372,珠茶二級為9373,珠茶三級為9374,珠茶四級為9375,珠茶五級為9475,雨茶一級為8147等。近幾年來,珠茶又有新的規(guī)格出現(xiàn),如 3503、9675 等。
目前,珠茶主要銷往摩洛哥、阿爾及利亞、法國、荷蘭、意大利、英國、德國、比利時、岡比亞、西班牙、塞內(nèi)加爾、日本、突尼斯、巴基斯坦、直布羅陀以及中國香港等 2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
珠茶初制加工分為殺青、揉捻和干燥三個過程。干燥又分炒二青、炒小鍋、炒對鍋和炒大鍋四個步驟。殺青和揉捻分別采用與眉茶炒制相同的各種類型殺青機和揉捻機;干燥階段的炒二青用滾筒炒干機,炒小鍋、炒對鍋和炒大鍋都用同一種珠茶炒干機炒制。
姓 名:
聯(lián)系電話:
留言備注:
我要留言(留言后專人第一時間快速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