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油菜花海的美文佳短文50字
我的家鄉(xiāng)在農村,也種植油菜,不過只作為一種副屬作物。種植油菜主要是用油菜籽來榨油,油菜籽榨的油,我們那里叫菜油,是農村人的主要食用油,品質不及花生油。種植油菜,我記得是在晚稻收割之后,在田間地頭池塘邊的閑田空地,栽下油菜苗,好象也不需要什么特別的耕作與培育。經歷寒冷的冬天后,待到春天來臨,在百花爭放的時節(jié),綠油油的油菜田,一下子變得金黃,仿佛一夜間披上了一層厚厚的輕輕的黃色羽絨。油菜花也極尋常,她沒有桃花的嬌嬈、沒有荷花的潔凈、也沒有梔子花的芳香。但在我們家鄉(xiāng),金燦燦的油菜花,前田后畈隨處可見,格外醒目,其他任何花種遠沒有油菜花開得那么熱烈、那么旺盛、那么持久,那么壯觀。
二、優(yōu)美散文欣賞:聽茶
不愛喝茶,也就不懂茶;不懂茶,也就輕易不去研究茶。
不曾想無意中,卻聽來了一個關于茶的美麗故事,從此,就對茶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新的理解,漸漸地喜歡起茶來,也漸漸地愛上了茶。
故事講的是有一年的成都某個茶館,門口來了一名茶客。此人五十出頭,衣衫破舊,頭發(fā)凌亂。進館后,他拿出個小茶壺,說是口渴,向茶館老板討杯水喝。當老板讓伙計,剛向壺里倒了一些熱水,就聞到一股撲鼻的茶香。
老板和伙計好生奇怪,明明是空茶壺清水,哪兒來的茶香?而茶客一聲不響地喝完了壺里的水,就讓老板和伙計看他的茶壺,茶館的其他伙計也跑過來看熱鬧。大伙湊近茶壺一看,原來壺里結了一層厚厚的茶垢。
茶客說;不瞞各位,我這茶壺,沏了幾十年的鐵觀音........
茶館老板在一旁看得真真的,他知道自己遇上了高人。隨即請茶客入座,送上好茶,好好地招待了一番。茶客臨走時感謝老板,老板便委托茶客為自己訪茶。茶客滿口答應了,但條件是須給銀子500兩,作為路上盤纏。待茶館老板給完銀子,茶客便拂袖而去。
誰知這茶客一走就是三年,茶館老板連呼上當,后悔不已。
某天,忽遇成都城里下起了大雨,那雨是傾盆而下,不曾歇息,轉眼間,就看城里積了好多好多的水。忽見那茶客踏水而來,衣冠楚楚,完全是新的摸樣。茶館老板喜出望外,忙迎上前招待,并詢問是否有所收獲。
茶客答曰;“訪到了”。然后從懷里掏出一個小布包,遞給了老板。老板急忙打開一看,包里卻只有一片茶葉。老板又問;“請問茶客,您為我辦的貨在哪里,茶葉在何處?我這就叫伙計去搬”。沒曾想茶客說;“老板,沒有別的了,就這一片茶葉”。茶館老板一聽,忽地氣就不打一處來,他感覺自己遇到了騙子。于是一揚手,將那片茶葉扔在地上。
令老板沒想到的.是,這片茶葉一落入地面的積水中,水立刻變成了茶綠色,一會兒功夫,滿城的積水,都成了淺淺的茶綠色,而且茶香四溢,沁人心肺,
滿城的人聞到香氣后,紛紛拿出杯子舀起水來喝,而且是一杯接一杯。老板覺得很奇怪,他也試著用杯子舀起喝了幾口,頓覺神清氣爽,唇齒留香。而以前喝過的茶,和這個茶比起來,充其量都不過是清淡的菜湯而已。
老板立即低頭向茶客道歉,賠罪,開始問茶客是怎么回事。茶客回答說;“回去后,我第一年沒有訪到好茶。第二年才在一處懸崖峭壁上找到這棵茶樹,可是無人敢上去采摘。于是,我又花了一年時間訓練了一只猴子,最后讓它上去采茶,才得了這一片極品?!辈⑶艺f到;“老板,依您看,這茶值不值您的500兩銀子”。老板忙說;“值!太值了!”“可是,我還有一個問題請教。請問茶客,您的這個茶叫什么名字呀?”。茶客淡淡一笑,回答說;“這茶嗎,它就叫做“滿城香”!”。
這就是我聽到的茶的故事,我也從美麗的故事里,悟出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也知道了,茶不僅是一種人生,她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樂趣。不同的人品,對茶可以品出自不同的意境。
所以說聽茶者,聽的是茶的傳說,聽的是茶的文化。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沉默、一種憂傷、一種落寞。也可以說她是記憶的收藏。
我們中國的茶,文化淵深博大,從詩經里的茶歌茶謠到陸羽的茶經、溫庭筠的采茶錄,甚至還有宋帝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從茶花茶葉,到茶具茶藝,從茶經茶道到茶論茶歌,紛繁駁雜,可見茶文化在中國之深遠悠久。
一茶在手,在茶香中聽風聽雨,看書看畫寫字?;驖饣虻槐?,或長或短一段靜。聽著茶,看著茶,再喝著茶。才可品出人生的意義。
無論在任何一季節(jié)里飲茶,我們每個人都宛若一片茶葉,或早或晚要融入這變化紛紜的大千世界。在融會的過程中,世界不會刻意地留意每一個人,就像我們飲茶時,很少會有人留意杯中的每一片茶葉一樣。茶葉不會因融入清水,不為人在意而無奈,她照樣只留清香在人間。
而我們人生在世,求得是淡雅之美,淡名,淡利,無爭,無奪。一切自然,一切脫俗,一切入幽美邈遠的意境去。方為一盞無味而至味的茶,淡雅,吾之所求。淡雅,吾之所愿!
一片茶葉,看起來是那樣細小、纖弱,那樣地無足輕重,但卻又是那樣地微妙。當它放進杯中,一旦與水融合,便釋放出自己的一切,毫無保留地貢獻出自己的全部精華,完成自己的全部價值。
假如沒有茶葉,便不會有可口的香茶。但品茶的時刻,人們所欣賞、所關注、所品味的已經不再是那片片茶葉了,而是這杯中之水了??蛇@一切,又何嘗不像我們人的一生?在滄海人世之中,每個人都宛如一片茶葉,都要經過從生到死的過程,從輝煌到平淡的過程。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一個會品茶的人,一定是一個會品嘗生活的人。
就讓我們在茶香中,體味文字,品味茶道,領悟人生。取摘云霧之茶,尋那山巔之水,沏一杯清茶,等待大家的來臨!
三、最美茶文化 散文
用炒青法制茶是明清以后的工藝,唐時的茶是用蒸青法來制的,喝起來很繁瑣,還要配上極多的調料,所以叫“吃茶”。陸羽的《茶經》其實講的就是這種連汁帶渣的飲茶之法,于明清以后的沖泡茶關系不大。這吃茶大約是延續(xù)唐宋的叫法,近幾日電視里有個廣告,推銷一種叫“抹茶”的飲料,拍得極美。“抹茶”是日本人有名的茶道,但我總疑心這抹茶之法是延續(xù)了宋時“點茶”的做派。宋時吃茶,點茶之法盛極一時。其法用制好的茶餅微炙后碾成細末,擇水候湯后抄茶入盞,再用茶筅擊拂,待面色鮮白,乳霧洶涌,回旋而不動,住盞無水痕者,即為一佳茗。講究的點茶,餅用“龍鳳團餅”,盞用建窯出產的黑釉,待器茶相遇之時,黑白分明,云環(huán)霧繞之態(tài),宛如一幅水墨丹青。蘇軾詩云“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即是描寫的點茶之法。此為文人雅事之一,于老百姓似乎不大相干。真正將飲茶之法落實到平民百姓家,成就洋洋一大品飲文化的,倒是明代炒青散茶法的興起。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太祖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貢散葉茶。散葉茶即用今日常的撮茶注水沖泡之法,明人盛贊“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至此,所謂開門七件事,茶方得占得一席。不然以唐宋的吃法,誰去日日耐煩它?
中國文人特別是舊式文人寫文章很少有不寫茶的。這固然是因為這是一種日常飲用的飲料,更是因為依附在茶里那種先苦后甜的人生哲學與清遠曠達的審美情趣,恰好暗合了中國文人外儒內道的精神需求。作為一種主載體,附于其上的茶具的藝術性與茶點的萬般變化,也給人一種從視覺到味覺的全面沖擊,讓人忍不住不停地想要去描慕他。梁實秋寫茶,說他不懂茶,那是自謙??此麖谋逼降教旖颍瑥奈骱搅?,一路洋洋灑灑地寫過來,哪里是個不懂茶的人?文中提到與知堂老人經常對飲,兩個都喜清茶。翻過來再看知堂寫茶,從遠古一路考證過來,從種數(shù)名目到歷史淵源,再到茶味茶點茶食茶具,一篇寫了不過癮,一連寫了幾篇才罷。梁先生若沒有一點茶道功夫,恐怕也坐不到一起。茶對文人的吸引力,由此可見一斑。
歷來寫茶名篇甚多,只是寫的多了,看的人難免會云山霧罩,好像這一日常極平凡的飲料陡然神靈附體,喝的人若不在里面喝出點仙氣禪風來,就對不住這嘉木似的.。其實茶本是極平常的東西,之所以被人喜愛,無非是扯油去膩,于人的身體大有裨益,當然還有取材方便,一盞一甌,只需一點開水,一撮茶葉,便成佳茗,周作人說他喝茶喝不出“兩肋生風”,取的是茶之本味。我也喝不出“兩肋生風”,但空腹時若將濃茶直灌下去,雖不能兩肋生風,“冷汗直通”倒是可以做到,坊間有“醉茶”一說,即是指此。由此可見,盧仝的七碗之說未必是文人的夸張,最起碼三碗四碗的感覺是可以嘗得到的。
知堂老人喜歡寫吃,他說男女之事到處都一樣,沒什么可說的,而各地的吃食都不同,大有寫的必要。朋友說知堂老人寫吃其實寫的是鄉(xiāng)情,可謂一語中的。我所居小城,位于大別山下,靠近徽州,茶名為徽州茶所掩,其實也算是出茶盛地,所產之云霧綠茶就很能讓我敝帚自珍。每年春天新茶上市,總會有朋友以各地名茶相贈,但喝來喝去,還是以喝本地茶居多。名茶價昂,又不易求,更要命的是精美包裝下,名不符實的頗多,讓人徒生買珠還櫝之念。不若本地茶莊,與茶老板三言兩語之下,便可尋得自己喜歡的好茶,用簡易的袋子一裝即走。若時間充裕,還可當場沖泡香茗一杯,與店內不相識的人扯扯積年的舊事,坊間的野聞。喝茶于紙窗瓦屋之下,與二三知己閑啜慢飲固然是美事,但這樣東一碗西一碗的灌將下去,也頗得茶之野趣。茶喝得多了,似是生命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久而久之,反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倒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人和事會浮上來,于多年以后,博得眾人會心一笑。
劉姥姥吃了妙玉的茶,妙玉嫌臟,連杯子都不愿意要。眾人都只說她瞧不起劉姥姥出身貧賤,這也太冤枉妙玉了!妙玉何等人,豈會有這樣的勢利?我想之所以連杯子都不愿意要,是劉姥姥那句“若再熬濃些,就好了”的評語得罪了她。妙玉本就是個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這句話在她耳里,無異于“焚琴煮鶴”般的煞風景。近日我有幸得白茶一斤,正好老父上門,老人家一生嗜茶,獻寶似的奉上,他喝了說:茶是好茶,就是太淡。這話讓我一下子想起劉姥姥,慚愧,我不敢生砸杯之念,但想想劉姥姥還是可以的。關于這白茶的舊事還有一件,我有一老舅媽,她祖上喜歡擺弄些小玩意。只是時代變遷,人是物非,如今手里也沒什么寶貝了。一日朋友聚會,有人提議說:你姥爺留下來的白茶可還有?泡來喝喝。果真泡了來,似白開水一般,但略帶茶香。我驚奇不己,白茶本是茶中之極嫩者,這樣傳了幾代下來,尚有茶味耳?對此我媽媽自有一套解釋,按她的說法是那時東西金貴,白茶難求,偶一得之,即奉為祭品,平日不敢糟蹋,只在年下祭祖時方能享用,有追慕先祖,不敢忘恩之意。此乃茶之微言大義,于我看來,終是太過遙遠,如那傳了幾代的白茶,早已失去本來面目。我還是愿意在晚上諸般雜事已畢,燒水泡茶一杯,看深綠的茶葉在白玉般的瓷杯里上下翻滾,待那春雨后的清潤慢慢透出來時,輕啜一口,只覺滿口余香,神氣竟為之一爽。此為“散飲”之法,該最得茶之本色真趣。茶味本苦,《詩》云荼苦,《爾雅》苦荼,均指茶之苦味,但苦后回甘,也是茶之為人喜愛乃至千年不衰的一大理由,此理由常被人拿去比喻人生,形成茶之最為人樂道的哲學內涵之一。但主流之外必有變種,沒有回甘的茶也頗有幾種。多年前我買的黃山野茶即屬此變種之列。此茶很怪,泡出來小小的碧圓葉子,竟不會變色,一天開水沖下來,還是碧綠光鮮,如新從樹下摘下的一般,不但形怪,味道也怪,沖出來的水直可比黃連之湯,令人感覺竟不是喝茶,而是喝藥??喽〔枰彩菦]有回甘的。今年春天,朋友贈我兩株“老鼠刺”栽于屋后。這樹名頗不雅,貌也不甚可觀,日日呆立于屋后,稀疏地幾片大葉子,形似龜背而邊緣有鋸齒。不知何故世人趨之若鶩,常植于庭院不說,還制成盆景,日日觀摩。清趙學敏的《本草拾遺》卷六云:
角刺茶,出徵州。士人二三月采茶時,兼采十大功勞葉,俗稱老鼠刺。葉曰苦丁。和勻同炒,焙成茶。貨與尼庵,轉售富家婦女,去婦人服之終身不孕,為斷產第一妙藥也。
到此方知這老鼠刺原來也是苦丁茶之一種,與朋友相贈的海南三大名茶之大葉冬青相去太遠,只是不知“老鼠刺”之俗名何處而來?據知堂考證此樹應為浙東鄉(xiāng)下之常見枸樸樹,又名墳頭樹,與趙所記是兩個品種。但我看來看去,還是覺得該為一類,人生味苦,未必盡有回甘,若論舊俗,墳頭樹植于庭院,大有不祥之意,但如今卻成盆栽之良木,世風之流轉變化,卻也如草木一般。只是口渴了要喝水,喝水時投入茶葉,已成規(guī)矩,如此而已。大凡草木之屬,盡得山川之靈氣,我輩之吃茶,最好還是取其靈氣,至于附麗于茶身上的種種況味,茶中自有,不必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