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真正的起源,有的認為起于上古,有的認為起于周,起于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Tu)”字的記載,直到茶經(jīng)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于神農說、起源于六朝說等。
神農說 ~神農有個水晶肚
根據(jù)陸羽茶經(jīng)的記載“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于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jīng)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fā)現(xiàn)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fā)現(xiàn)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干干凈凈 ,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轉自:雨后池塘(www.YuHou.net)
六朝說~ 達摩眼皮變茶樹
中國飲茶起于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于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提倡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于達摩禪定的說法:傳說菩提達摩自印度東使中國,誓言以九年時間停止睡眠進行禪定,前三年達摩如愿成功,但后來漸不支終于熟睡,達摩醒來后羞憤交加,遂割下眼皮,擲于地上。不久后擲眼皮處生出小樹,枝葉扶疏,生意盎然。此后五年,達摩相當清醒,然還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達摩采食了身旁的樹葉,食后立刻腦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禪定的誓言,達摩采食的樹葉即為后代的茶,此乃飲茶起于六朝達摩的說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并說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
中國是茶的原產(chǎn)地,飲茶歷史悠久。正史上一般認定為四千多年前的神農時期,是我們的祖先發(fā)現(xiàn)了茶及其藥用價值,當時的茶為野生植物,僅限于嚼葉解毒之藥用。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到了三千多年的周代,茶由野生發(fā)展到人工栽培,人們也養(yǎng)成了煮煎飲茶的習俗。唐代以后,茶葉大師陸羽在公元780年撰寫了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三卷,系統(tǒng)地總結了種茶、制茶、飲茶的豐富經(jīng)驗。茶興于唐而盛于宋,直至今日,中國的飲茶之風久興不衰,烹茶與飲茶方法日益完善。烹茶方法由煮水煎茶發(fā)展到沸水沖泡,然后細品咀輟。清正襲人的茶香,甘冽生津的茶味以及清澈誘人的茶湯,令人盡情領略茶的天然品性。我國人多地廣,受歷史文化、民族習慣、地理環(huán)境等條件的影響,飲茶風俗各有不同,大致可歸納以下幾種類型:
(一) 清飲雅賞 這類飲茶風俗在漢族地區(qū)最常見,如我國南方人喜歡喝綠茶,北方人愛好喝花茶,福建、廣東一帶飲的烏龍茶,西南一帶喝普洱茶等。其方法是直接用開水沖沏茶葉,無需在茶湯中添加任何佐料,強調香真味實,順應自然,體味茶的本色。
(二)名茶名點 流行于我國華南一帶早茶的習慣,就是這類飲茶風俗的典型代表。早晨上茶樓的生活習慣和社會風俗在廣東由來已久,清晨人們在上班之前,在茶樓里泡上一壺茶葉,挑上兩種甜美可口的點心,徐徐品飲,慢慢咀嚼。這種喝早茶風俗,已在中國的一些城市中流行,成為我國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
(三)茶食相融 這類飲茶風俗在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最常見?;痉椒ㄊ窃诓枞~煮泡過程中,加入各種佐料,以形成特殊風味。如藏族的酥油茶,蒙族的咸奶茶,維吾爾族的奶子茶和侗族的打油茶等。 轉自:雨后池塘(www.YuHou.net)
(四)茶藥一味 以茶藥用,古今有之。這種把茶葉當作藥物飲用的風俗,在一些交通比較閉塞的山區(qū)比較常見。如湘、鄂、黔、川地區(qū)的土家族喝擂茶,云南一些地區(qū)喝酒茶等。現(xiàn)今的從多保健茶,更為茶藥一味增添了很多新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