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人的理解中,茶道和儀式往往是對立的:一是不容易說清的茶文化核心,另一則是人人都看的懂的“死板”規(guī)定。作為茶道概念的原產地,中國在唐宋年間也一度講究飲茶儀式,但很遺憾,沒能發(fā)展出具有傳統(tǒng)意義的茶道禮儀。元代興起的茶葉泡水成了主流,一直沿用到今天,飲茶成了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倒是在日本茶道中,飲茶的儀式格外受到重視,從主客對話到杯箸放置都有嚴格規(guī)定,甚至點茶者伸哪只手、先邁哪只腳、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個格子里也有定式—一為此還衍生出了二十多個流派。
兩種態(tài)度的差別顯而易見。其實這類分歧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xiàn)了。《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子太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太叔)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簡子曰:“敢問何謂禮?”對曰:“聞諸先大夫子產曰:夫禮,天地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痹诖?禮和儀被看作相對的事物。在太叔看來,禮指的是禮治,而不是外在的儀式。正是這種解讀,使得禮的一面壓過了儀的一面,禮是目的,儀是手段,目的高于手段?!墩撜Z》中也保留了此類思考的痕跡??鬃臃矫婵隙ü苤俚恼?“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另一方面又很不認同他不合禮制的做法(管仲知禮乎?日:“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到了后代,儒學內又有所謂心學的一派,道更不待外求。代表人物之一李贄甚至標出了“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命題。士大夫階層尚且如此,民眾的隨意也就可想而知。這類辨析衍生到茶道便造成了中國茶道重精神輕形式的特點?;蛟S有人會說,茶道重在精神,外在的形式并不重要,何必弄得那么復雜??墒瞧髦淮?道將焉附?
回顧一下茶道產生的歷史或許能給我們新的啟示。茶道的源頭之一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的做法,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后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那些吃茶的儀式想告訴人們做事即是做事,不要帶有別的目的。人必須先遵循一些規(guī)矩,修煉自己的本質,遏制欲望的目的是使欲望不必遏制,當人達到隨心所欲而不越矩時,規(guī)矩就不存在了。人只有通過不斷地拂拭內心,才能最終令塵埃無可染之處。所以茶道里禪的內涵,不在于什么“直心就是禪”,什么“喝茶去”,而是通過繁瑣的規(guī)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定規(guī)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繁復而熟練的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的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時光來領悟。